汇率冲突仅靠政府对话远远不够
138
2024-11-13
1949年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三毛流浪记》改编自张乐平的同名漫画,通过孤儿三毛在旧上海的种种遭遇,展现了旧社会广大城市流浪儿童的不幸命运。
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最早出现在1935年上海出版的《图画晨报》上,大脑袋、蒜头鼻、三根头发,这个漫画造型自问世以来就没有发生过太大改变。
早期的三毛是德国著名漫画《父与子》影响下的产物,他只是上海普通人家的一个小顽童,爱捉弄人,也难免被别人捉弄,常常闹出各种笑话。
张乐平和他的抗日宣传漫画
抗战爆发后,张乐平参加了上海漫画家组成的抗日漫画宣传队,全力投入民族救亡运动。与民众的深入接触,使这位年轻的天才画家对底层儿童的悲惨生活有了深切体会。
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上海。他首先根据战地见闻创作了讽刺漫画《三毛从军记》,反映抗日的艰苦和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在《申报》发表后影响非常之大。
《三毛流浪记》封面手稿
1946年初的一个寒冷的夜晚,走在回家路上的张乐平在一个弄堂口发现三个流浪儿正围靠着一个小铁炉吹火取暖。然而第二天一早,当他再次经过时,却发现其中两个骨瘦如柴的孩子已经冻死,僵硬的小手还伸在早已冰冷的炉膛里。张乐平受到了莫大震动,他决心通过手中的笔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出控诉。通过更深入地了解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他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从1947年6月15日在《大公报》一经连载,就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关注,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写信、寄钱、寄衣物给“三毛”,对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可怜孤儿寄予了无限同情,《大公报》也因登载《三毛流浪记》而洛阳纸贵。
最早想到将《三毛流浪记》搬上银幕的是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二厂厂长徐苏灵。从生意经角度出发,他认为三毛的形象已问世10多年,读者众多,如果拍成电影,不仅有可能超越之前动画片《铁扇公主》创下的儿童片最高票房纪录,甚至能与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媲美。
徐苏灵初步打算由吴永刚或方沛霖担任《三毛流浪记》的导演,并锁定在沪上的童星中寻找三毛的扮演者。当时呼声最高的是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演抗生的秦小龙,他是著名美工师秦威和演员欧阳红樱的儿子,以演苦戏而见长。秦小龙长大后改名为秦龙,子承父业成为了著名的连环画画家。
其次是惯演坏小子角色的戴学庐。戴学庐和他同为童星的哥哥戴学钦也出生在电影世家,后来他成为了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曾给《加里森敢死队》中的卡西诺配音,也是《黄河大侠》《少林寺》中于承惠的配音。
还有一位是当时有“银幕顽童”之称的赵钱孙,后来黄佐临执导的儿童片《表》即由他主演。
然而,在版权转让问题上,徐苏灵未能与张乐平谈拢。徐苏灵的心理价位是5000万法币(1000法币大约折合5元人民币),而张乐平要价3亿,双方之间差距太大,谈判陷入僵局。
昆仑影业公司老板夏云瑚也非常想拍《三毛流浪记》,但考虑到这时候介入,会让中电二厂下不来台。于是,他私下找到徐苏灵,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由一位独立制片人先出资买下版权,然后再转手给昆仑公司。徐苏灵同意了这一方案,并慷慨表示,中电二厂可以为这部电影提供摄影棚。
韦布(中)在《三毛流浪记》拍摄现场
恰好此时经营上海虹光戏院的韦布正欲转型,认为拍摄《三毛流浪记》是他进入电影界的一个良机。在妹妹韦丽琳和堂妹上官云珠(韦均荤)的支持下,他孤注一郑,筹集了一大笔资金,经文学家冯亦代的介绍,从张乐平手中买下了版权。
《三毛流浪记》在中电二厂摄影棚拍摄
韦布本想请自己的江阴老乡陈鲤庭来执导,但陈鲤庭当时正在拍《丽人行》,分身无术,于是推荐他的两位高徒赵明和严恭出任导演,并建议韦布找著名剧作家阳翰笙捉刀改编剧本。阳翰笙是昆仑公司的编导委员会主任,经他从中撮合,韦布与昆仑签订合同,昆仑将分批偿还韦布购买版权的费用,《三毛流浪记》正式成为昆仑旗下的一部作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于之前张乐平已经否决了中电二厂提出的演员人选,三毛的饰演者必须重新寻找。导演赵明和严恭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几乎走遍了大上海的学校、福利院,其间还在报纸上登广告公开招聘。由于当时三毛的知名度非常之高,不少有钱有势的人家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演这个角色,甚至拿着金条美钞来贿赂导演,企图一片成名。
最终饰演三毛的王龙基是严恭导演偶然找到的,当时他还不满8岁,却已经有两部电影的演出经验。王龙基的父亲是电影作曲家王云阶,《三毛流浪记》也是他作曲的,他还在片中亲自出镜扮演一个钢琴师。
张乐平和王龙基饰演的三毛
王龙基身体瘦弱,加上头大脖子细和一对圆圆的大眼睛,形象上已经很接近三毛。为三毛化妆的是《夜半歌声》的化妆师辛汉文,他给王龙基剃了光头,在脑袋上贴了三撮毛,装上圆鼻头,披上破麻袋,赤着一双脏脚,酷似三毛的漫画形象。张乐平第一眼看到就说:“他就是我的三毛!”
王龙基除了外形像极了漫画中的三毛之外,他塑造三毛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还是来自他幼年时贫困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赐予他和三毛一样的倔强性格。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到苏州河畔的贫民窟体验生活,与小乞丐一起推运粮车,一道抢饭店拿出来的剩饭,和流浪儿朝夕相处,与他们结成了好朋友,等到影片开拍时,他已经和三毛合二为一了。
《三毛流浪记》于1949年4月1日开拍,其中四分之三的场景是在大都会上海街巷的真实环境中抢拍的,除王龙基的三毛外,片中的流浪儿找的都是真正的流浪儿,这对当时的电影来说十分难能可贵,以至于评论家们认为该片具有明显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三毛流浪记》的拍摄得到了上海影剧界的大力支持,在“贵妇人为三毛过生日”这场戏中,当时沪上几乎所有的知名影星都前来友情客串,其中包括了新婚燕尔的赵丹和黄宗英、上官云珠和女儿姚姚以及魏鹤龄、孙道临、吴茵、中叔皇、项堃、莎莉、林默予、章曼萍、高正等,可谓群星云集,星光璀璨。
除此以外,这部影片里还“隐藏”着很多日后的名人,诸如这位阔少爷就是后来的北大中文系知名教授钱理群。
画面最右边这个男孩是制片人韦布的儿子韦廉,后来的八一厂导演,曾因执导《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三毛流浪记》放弃了原定拍上下集的计划,赶在上海解放前完成了拍摄,原先的结尾模仿的是卓别林电影的经典结局,三毛披着麻袋片独自一人朝远处走去。上海解放后,时任上海市军管会艺术处处长夏衍提议补拍一个三毛迎接解放军入城的结尾,作为庆祝上海解放的献礼片上映。因此,这部影片成为中国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拍摄时间跨越解放前后的影片,也是唯一一部有着“双结尾”的特殊影片。也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电影评奖——即“1949-1955优秀影片奖”中,因为对这部影片到底属于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存在着争议,以至该片未能参加评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毛流浪记》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在上海公映的故事片。当时最有名的六家影院:大光明、南京、美琪、沪光、皇后、黄金等,同时参加头轮公映。王龙基饰演的三毛,受到了广大观众和电影界的欢迎和赞誉。在公映期间,上海市影剧协会妇女委员会组织了义卖活动,王龙基和电影明星们在电影院门口,出售特地请张乐平绘制的一套三毛漫画卡片以及专门拍摄的一套三毛照片,即“漫画三毛”、“电影三毛”、“本人三毛”。后该片在南京、宁波等地公映,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仅仅一个月时间,王龙基就红遍了全国,被称为“天才童星”。
王龙基父子与张乐平合影
因为《三毛流浪记》,王龙基与张乐平也结下了忘年之交。出演三毛之后,王龙基以著名童星的身份拍过十几部电影,最终改行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1990年,他出任中国印制电路协会秘书长。他在这一行成就斐然,在国内外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百篇论文,并在德国荣获第九届世界电子电路大会ECWC9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