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股改中的涉税问题及对策探讨-上市公司股改
171
2024-11-07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一直被上市公司视为价值管理工具的股权激励正回归本色,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二级市场投资者,都越来越理性地看待这些激励工具。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以来,A股上市公司共发布股权激励首期公告(指首次公告激励方案)117份,多期124份,总计241份,而去年同期首期公告200份,多期124份,总计324份。
“今年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同比减少25.62%,下降主要集中在首期公告。已实施的上市公司中,上市时间较短的、新兴产业的公司成为实施主力。”专业从事股权激励解决方案的上海荣正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说,对上市公司而言,不要试图预测股市涨跌,每年持续做股权激励,让股权激励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
部分公司持观望态度
荣正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A股共有1520家(包含2家科创板)发布了股权激励公告,总期数2227份,其中首期1520份,多期707份。从近五年数据来看,2017年、2018年数量最多。
“这与当时的市场环境有关”,郑培敏说,当时IPO速度较快,新上市的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意愿较强,接受程度也高,因此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较多。股权激励反映的是上市公司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2019年受宏观环境影响,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的数量同比大幅减少。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部分公司对股权激励也持观望态度。一位科技类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公司虽有意做股权激励,但目前对二级市场的表现把握不准,价格定高了对高管没有吸引力,此外,公司对未来的经营情况还要仔细评估。
事实上,股权激励失败的案例也削弱了一些公司做股权激励的兴趣。一位A股公司前高管表示,由于此前公司在股价高位做的股权激励,近两年市场较低迷,他手中的股份深套,损失惨重,原公司对于后续的股权激励计划已经比较保守了。
限制性股票激励是主流
从今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来看,呈现一些突出特点:一是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多为新上市的、处于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二是从激励工具来看,限制性股票激励工具依然占据主导。
荣正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117家首次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中,78家上市公司采用限制性股票激励,占比66.67%,22家上市公司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占比18.80%,17家上市公司采用了复合激励工具(限制性股票+期权),占比14.53%。
“整体来看,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折扣较大,激励空间会更大些”,前述上市公司前高管指出,上市公司高管一般也偏向于限制性股票激励。
以近期市场追捧的“华为概念股”梦网集团为例,该公司10月14日发布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显示,其授予对象总人数为27人,授予价格为9.02元/股。10月21日,梦网集团收于20.54元/股。这意味着如若没有意外,梦网集团被激励对象的股票安全性较高。
市场冷静对待股权激励
“以前会对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另眼相看,但现在整个市场生态已经变了”,一位私募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市场整体较低迷,新股扩容较快,在这些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真实目的需要辩证来看,能否真正起到激励作用、业绩是否兑现都是关注重点,不会凭股权激励的单一事件就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
上述上市公司前高管则认为,对目前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需仔细甄别,“目前上市公司人力成本上升较快,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控制人力成本的一种工具”,不少公司在给高管的薪酬中设置较低的现金报酬,而给予其股权,这对上市公司来说“性价比很高”,但对高管而言,一是股票未来的走势充满不确定性,激励计划能否最终成功也不确定;二是股票解禁套现后还要面临较高的税费,综合考虑可能并不划算。
郑培敏建议,上市公司不要试图预测股市涨跌,每年持续做股权激励,让股权激励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目前,汉得信息已实施了八期股权激励,成为实施期数最多的A股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