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融资圈到的钱并不属于老板,为何他们却挣破头了要上市?-在公司入了股叫股东还是股民
157
2024-11-07
在《摔跤吧!爸爸》《银河护卫队2》夹击下,《提着心吊着胆》的突围,是一匹出乎意料的黑马,或者说,像是一剂强心针。
毕竟,相比同期其他国产片,这部小成本电影,预算只有200万。
如果不是从事影视行业的人,可能没有概念,它的全部成本,相当于一个二三线的电视剧演员两天的片酬。这年头一个业余班子拍摄粗制滥造的网络电影,投资都远超这个数。而拥有号召力的一线歌手,这个预算,可能还不够他们拍一只MV。
捞回成本是必然的,仅仅上映三天,票房就已突破一千万,对导演李雨禾而言,这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结果。
“拍的时候,没有想到会这么受欢迎,只希望能够被更多人看到”。他说,自己没有什么野心或企图心,想拍给观众看的,是一个好看好玩的故事。
“我觉得,拍电影好看是第一位的,所谓的一些作者表达,我把它放到第二位。人性中黑暗的部分,我觉得并不要太深入的去触碰它,这个事我们解决不了,如果把它剖析的很露骨的话,那可能大家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会看得很郁闷。”他向封面新闻记者解释。
每人吃到一口肉,这就算过年了
拍摄《提着心吊着胆》前,李雨禾做过许多和电影相关的工作。他先后在表演系和导演系就读,最后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
2003年,他出演雨果话剧《千元赏金》,饰演其中的男主角,2005年,他开始从事职业影视导演行业,拍摄的多是广告片、宣传片。
2011年,李雨禾以两万元成本拍摄的剧情短片《三公里》。不久后,这部有关男友打死女友后深夜藏尸的黑色故事,获得了第五届西宁 FIRST 青年电影展的肯定,分别摘得青年电影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
两年后,李雨禾开始创作《提着心吊着胆》。故事里依旧有“藏尸”的情节,但多了一些黑色幽默的成分——在东北某荒凉小镇,杨百万和妻子马丽莲经营的“仙客来大饭店”,丈夫在怀疑被戴绿帽后,试图买凶杀妻,阴错阳差之间,三组人物演出了六个板块的荒诞剧。
从开始构思到完成剧本,李雨禾花了一年。
剧本完成后,是漫长的找投资阶段,辗转了多家电影公司,最终合一影业决定出资200万,支持李雨禾拍摄片子。
没钱的窘迫,一直贯穿着整部影片的拍摄制作过程。
2015 年冬天,因为没钱去东北实地拍摄,李雨禾带着剧组成员来到怀柔。由于没有资金自行搭建,他们找了一个已经废弃的瓜子厂,平时只有一个大爷一个大妈做伴儿看着,美术花了最少的钱,强行给改成了电影中的样子。灯泡有的亮有的不亮,变成“山口来人饭店”,既节省了电费,也算是埋下一个剧情梗。
拍摄期间,正是北方最冷的时候,剧组零星准备了几个小太阳,但是想也知道基本没什么用,就找来几个铁筒,里面烧上煤球当炉子取暖。演员们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围着炉子嗑瓜子。
在拍摄的24天里,剧组就住在类似于农家乐那种招待所里,每天吃的都是素菜,一点荤腥都没有。有次,有人来探班带了一个全家桶,演员们每人吃到一口肉,蹲在一起调侃这就算过年了。
加上大篇幅的夜戏,整个剧组陷入了极度的疲惫当中,事后,李雨禾回忆:“我们这次拍摄最大的困难,一个就是冷,再一个就是饿。”
遇上伯乐,尔冬升出面当监制
就这么节省,两百万还是花完了。
到了后期,李雨禾草草剪辑完,就把粗剪版本拿到电影节,也遇上了伯乐。
《提着心吊着胆》入围了亚洲新人最佳影片奖,遇到了当时的评委会主席尔冬升。尔冬升看了特别喜欢,觉得不上院线可惜了。他出面和投资方合一影业谈,表示愿意给这部片做监制。
不管是引起争议的王家卫参与《摆渡人》制作,还是备受肯定的陈可辛参与《七月与安生》、《喜欢你》,或贾樟柯参与的《Hello!树先生》,已经成名的导演以监制的形式加入影片,是扶植新晋导演的一种普遍做法。
理想情况下,对一个具体项目来说,由名导担任监制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他可以利用自己在业内的声誉和人际关系,为影片带来明星、资金及其他种种优质资源;其次,他审阅剧本,审看影片,能较好地平衡影片的艺术质量和商业诉求;最后,他经验丰富,可以合理控制预算和流程,保证影片及时完工。
尽管尔冬升是在《提着心吊着胆》基本完成后才加入的,但他仍带来了不小的能量。
尔冬升首先找到了投资方,让他们多追加了一些预算。虽然钱并不多,但也足够再对片子进行再次剪辑。他对这件事很认真,“每次看片都拿着小本子记,看完马上就有反馈”,再次剪辑的结果是,删掉了一些镜头后,片子节奏变得更好了。
另一方面,尔冬升帮李雨禾联系了香港音乐人金培达,请他为电影做了后期音乐,替换掉李雨禾粗剪时找到的没有版权的配乐内容。金培达曾凭借《星愿》《忘不了》《如果·爱》等影片八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如此一来,影片的风味没变,但质感已经发生了变化。
不止如此,多次路演中,频频站台的尔冬升,名望也为影片吸引来了不少粉丝。
然而,不管是拍摄的艰难,还是遇到名导监制的幸运,上映后,这一切都成为了更多人能看到它的卖点。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刘付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