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没有万能样板
111
2024-11-13
IT之家(www.ithome.com):三大运营商抢小灵通频谱:为了4G
4G时代全面到来的今天,1G时代的产物、已有16年历史的小灵通即将走到尽头。目前,全国各地正按部就班地推进小灵通服务全面升级。北京联通近日最新宣布,将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该地区的小灵通服务。从此前各地发布的消息看,运营商正力争年底前完成小灵通的服务升级工作。与此同时,TD-LTE发牌已近1年,LTE FDD发牌呼声渐响,在通信技术更新换代的关键节点,小灵通的功成身退也为后续政策调整、市场洗牌留下想象空间,或影响运营商4G战略部署。
小灵通全面升级为4G
近半年多来,全国多个省市陆续发布了小灵通即将全网升级的公告。在LTE FDD牌照发放在即的背景下,小灵通退市问题再次引发各方关注。
北京联通近日发布公告称,因小灵通设备供应和技术支持等原因,小灵通的通信服务质量难以继续保证,北京联通将于2014年12月31日24时终止小灵通服务。而在此前,5月20日起,山东联通在全省17个地市停止提供小灵通服务;上海电信、江苏电信公告称,自10月1日起由更先进的移动网络承接小灵通服务……
工信部通信发展司闻库司长日前表示,自4G发牌以来,我国4G发展非常快,截至9月底用户已超过4300万,预计2014年我国LTE用户将达到6000万到7000万,而到2018年我国LTE用户将达到3.5亿到4.6亿,LTE的渗透率将达到25%到30%。
显然,在4G全面普及大潮即将到来的当下,各方都不想把小灵通这个近乎1G时代的产品带入2015年。综而观之,从产业链和网络保障看,小灵通产业链早已衰落,终端、设备、零件等无法保障网络和后续服务质量;从投入产出比看,全国数万个小灵通基站只为几百万不活跃用户服务,在站址资源稀缺的当下,这造成大量通信资源的浪费。据统计,福建小灵通退市前,全省活跃用户仅数百人。况且小灵通用户APUR值很低,不足以抵消运营商的网络维护成本;从用户需求看,小灵通长期存在的杀手锏之一就是通话资费低廉,这在运营商、OTT近乎免费通话的新兴业务下已没有优势,且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通信需求;从通信技术更新换代看,小灵通的频谱、站址等“遗产”将为4G建网注入新动力。
小灵通兴衰透射电信业演变,频谱再分配引关注
小灵通可谓电信业改革的衍生品,也成为电信业竞争的缩影。它的出现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没有移动业务牌照下,突围市场失衡竞争格局的无奈之举;它在3G时代的“僵而不死”除了政策细化不到位,运营商无法强制转网等原因外,也是电信联通在不均衡市场中争取综合竞争力的筹码。尽管工信部明确2011年完成小灵通退市,所占用频段(1900—1920MHz)划归我国第三代公众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但三年来中移动一直未获得该频段;而随着它在4G时代功成身退,其所在频段的归属终将画上句号,重构4G竞争筹码。
根据工信部TD-LTE频谱规划,中移动获得130MHz频谱资源,频段分别为1880-1900MHz、2320-2370MHz、2575-2635MHz;中电信获得40MHz频谱资源,频段分别为2370-2390MHz、2635-2655MHz;中联通获得40MHz频谱资源,频段分别为2300-2320MHz、2555-2575MHz。此外,2500-2690MHz的190M频段均确定用于TD-LTE。随着后续FDD牌照发放、4G网络建设大规模推进,频谱需求与资源稀缺的矛盾将愈发突出。同时,以目前的高频段部署TD-LTE网络将给运营商基站建设、选址等带来困难,因此后续4G混合组网对于低频段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小灵通所在的低频段穿透力强,通话质量好,用户体验好,未来4G网络部署将事半功倍,在当前不均衡的4G市场格局中,这部分频段的归属将影响后续运营商市场竞争。
速途研究院执行院长丁道师认为,小灵通所占频段非常珍贵,势必要让路给新技术。就像电视盒子,小灵通属于过渡产品。目前,手机用户已达10亿,为了百万小灵通用户去维护基站、提供服务,实在划不来。说到底,小灵通就是电信市场竞争升级的推动者。
通信技术改朝换代根植用户需求
技术进步和用户需求是电信行业发展的源动力,电信行业也在自身进步中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小灵通业务曾经的辉煌是因为其契合了用户对通信服务的某些刚性需求,例如低资费通话。小灵通的衰落是因为其在通信技术日益快速的更迭中逐渐落伍。如今,廉价的通话需求显然已非通讯的全部内容,小灵通停滞的技术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更多元化、更具性价比的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必然走向衰败。
4G时代,高速网络为应用创新打造了坚实的网络基础,运营商唯有根植用户需求,才能准确把握市场脉动,赢得市场主动权。而避免“小灵通式”的创新产品成为监管者、运营商之间,市场和政治博弈的新工具,监管思路亟待改变。历次改革也证明,无视用户需求,为了扶持一方而暂时抑制另一方以寻求表面的市场均衡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