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没有万能样板
111
2024-11-13
再定调!央行重申房住不炒详解LPR改革后利率走向
央行5月29日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央行宣布完善LPR形成机制以来,新发放贷款中运用LPR的占比已达到九成,但金融机构全面运用LPR定价还面临一些困难。
报告同时称,2019年8月LPR改革后贷款利率下降明显,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保持基本稳定,去年12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2%, 较9月还上升了0.07个百分点。房贷利率是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下的一个表现,在上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房住不炒”后,本次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基调。
九成新发贷款定价已运用LPR,贷款利率下降明显
报告显示,2020年初对各地区分支行和有代表性的150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2019年12月新发放贷款中运用LPR的占比已分别达到92.0%、86.1%和 94.5%。
LPR报价系动着实体融资成本。2019年8月,央行宣布完善LPR报价机制,中国货币网显示,截至今年5月最新一次报价,1年期LPR由4.31%降至3.85%,累计降幅46个基点;改革后新增的5年期以上LPR品种,由初次报价的4.85%降至4.65%,累计下降20个基点。
报告也称,LPR改革后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提升明显。2019年初至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5.30%附近波动,LPR改革后贷款利率下降明显,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2%,较LPR改革前的7月下降近0.2个百分点,降至2017年第二季度以来最低点,降幅明显超过 LPR降幅。
房贷利率去年未降反升,报告重申“房住不炒”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房贷期限多在5年以上,这也是5年期以上LPR累计降幅小于1年期LPR的一个原因,且各地针对房贷业务还制定了不同的LPR加减点政策,令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保持基本稳定。报告显示,12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2%, 较9月还上升了0.07个百分点。
在上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房住不炒”后,本次报告再次重申这一基调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小嫱分析称,疫情下中国的经济增速下滑,央行继续强调不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保持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政策的稳定性,虽然国内目前的货币环境宽松,资金流动性加强,但从央行的对房地产金融的下一步工作指示看,短期房地产端的金融政策难以放松,尤其房地产融资监管依然从紧。
报告同时提出,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参加新京报两会沙龙时表示,要加大公租房、租售并举,当前长租公寓比例尚小,下一步应大力发展公租住房,从金融政策上可以给予支持;另外发改委和证监会近日推出基础设施Reits指引征求意见相关工作,未来商用物业、包括长租公寓可以采用Reits来融资,盘活存量,利用市场化的金融工具发展长租公寓房,增加租房比重。
全面运用LPR定价仍存困难,利差收窄对存款利率上行压力已初步形成
报告还指出,金融机构全面运用LPR定价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金融机构内部定价尚未充分参考 LPR;二是一些较小的地方法人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不足;三是利率风险上升但风险对冲工具不足。而目前挂钩LPR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初期,大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未获得利率衍生品交易资格,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以山东为例,仅4家地方法人银行获得了利率衍生品业务资格。
从对金融机构影响角度看,LPR下行令银行利差压缩备受市场关注。报告提到,利率下降传导至存款端存在时滞,受存款分布不均的结构性因素影响,一些小法人银行采取“以价补量”的方式稳定存款,高成本存款增长较快,综合负债成本难以降低甚至有所上升,利差收窄压制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初步形成。随着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最终会导致存款利率下降。
在关系着贷款端利率的LPR持续下行的同时,业界也有许多对存款基准利率降低的猜测。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对此表示,存款利率是利率体系里的“压舱石”,实行起来要考虑得更多。除了百姓感受,也要考虑经济增长,还有内外平衡的因素,利率太低了,货币贬值压力也可能加大。
对于如何给银行“减负”,刘国强称,央行会采取很多措施,比如提供低成本的资金,保持市场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同时也在考虑加大对银行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中小银行的支持力度。
报告指出,总体看,LPR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良好成效。 下一步要加强定价能力培育,建立市场化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将LPR内嵌到内部价格传导机制,增强参照LPR定价能力,持续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要深化LPR改革,完善LPR传导机制,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要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公平定价秩序,严格落实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的要求,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