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冲突仅靠政府对话远远不够
138
2024-11-13
ECFA宣告台湾回归大中华经济圈
ECFA宣告台湾回归大中华经济圈 更新时间:2010-7-3 0:12:55 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重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选定65年前不同政见的中国人进行最高级别谈判的山城签署ECFA,显然是为了见证这样一个时刻:5年前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等岛“蓝营”政党领袖“登陆”拓展开来的两岸互动,随着ECFA的签署结出了最大的果实。这个果实对于大中华经济圈乃至东亚经济秩序将产生的影响,恐会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显现。
从ECFA最让人关注的“早期收获清单”看,大陆让利的色彩非常突出。539项原产于台湾的商品贸易降税和银行等11项服务贸易进入大陆市场,既直接实现了高达2.3万家台湾中小企业的变相贸易救济,增加了台湾经济的活跃度,而且令台湾金融等高等级产业在大陆获得了延伸和发展空间。连战团队的估算是,ECFA生效后台湾GDP将增长1.72%、出口将增加4.99%、进口将增加7.07%,美国研究机构的估算更加乐观。
台湾地区所获利益大于大陆所获利益显示出东亚地区半个世纪的雁行发展轨迹发生了深刻变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除中国香港以外,东亚地区经济一直是以日本为雁头、其他经济体跟随的发展轨迹。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日本领先于整个地区,随后是“四小龙”跟进日本,东南亚经济体跟随“四小龙”。但是,日本在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时,因为广场协议的打压以及反周期刺激政策使用不当,陷入长达20年的沉寂。“日本经济圈”的破裂对于尾随的东亚经济体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看来,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与“日本经济圈”失去前进动力关系巨大。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开始加入全球经济体系分工,从2001年“入世”之后,凭借巨大的人口红利接替了日本的领头雁角色。不仅代替了日本,而且令大中华经济圈由概念和愿景转化为现实。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东南亚共同体均从大中华经济圈实体化的进程中获得新的伴飞动力。
在东亚地区雁阵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同时,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却因政党轮替而陷入停滞。“戒急用忍”、“反对三通”等自我封闭的经济政策,不仅令中国台湾地区从“四小龙”中掉队,而且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比重都走向边缘化。尽管迄今为止海峡两岸每年保持上千亿美元的庞大贸易额度和400万人的往来交流,但是这种由大陆让利加之市场导向混合组成的经贸关系始终缺乏机制化保证。这不仅决定了两岸经贸关系的不稳定性,而且非常容易延伸到政治层面。事实上,两岸关税对双方的经济合作已经形成压抑,而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缺乏制度保证还让两岸商界的互信时常受到损害。
在今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生效后,两岸经贸往来的制度性缺陷就越发突出。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谈及两岸关系时“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的形容,即是对这种不正常关系的概括。ECFA的诞生,中国台湾正式回归大中华经济圈的标志,这不仅为台湾地区经济依托大陆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显然也将为两岸政治情势的稳定发展补充正面力量。
实际上,ECFA既注重两岸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整合,又大于这两项主旨。回溯2003年内地与香港特区签署的CEPA,大中华经济圈的轮廓就此变得清晰起来:大陆为领头雁,港澳台为核心圈、东盟及东北亚次之。这样的经济格局,不仅会增加圈内各经济体抗击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对两岸及地区的政治走向都会产生历史性作用。
ECFA的本质是一种双向受益的自由贸易协议。台湾所获以经济受益为主,大陆受益以经济结构为主。台湾产业进入大陆市场的门槛降低之后,对于大陆同业将形成新的竞争态势。这一态势将迫使大陆同业要么通过资本运营洗牌,要么向中西部腹地转移。这种势必到来的冲击对于大陆产业结构升级是一种逼迫式的正面影响。此外,台湾电子产业仍然握有相对技术优势,大陆同业可以通过合作研发提升自身品牌。在大陆外贸环境持续恶化、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节衣缩食之际,原产地为大陆的商品低关税进入台湾地区,对于出口多元化也有帮助。
ECFA还将对东北亚经济格局形成冲击。相对于中国大陆多元的产业体系,中国台湾产业结构与日本、韩国的相似度更高。在台湾产业通过低关税和零关税获得比较优势之后,附翼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日、韩经济势将调整。而最为彻底和有交往的应对之策就是加紧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此前,受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影响,这一进程时谈时停,缺乏必要的紧迫感,而ECFA将成为东北亚三国FTA的外在动力。
无论从经济版图还是政治版图看,台湾地区都是东亚最重要的战略关节。一旦台海两岸的经贸关系随着ECFA落定而机制化,整个地区都将感受到其冲击力和影响,而必须调整现有战略。这种调整对于大中华经济圈和两岸都是有利的。说到底,对于全体中国人有利。这将是ECFA最大的功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