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租赁公司股票市值世界第一租赁公司股票市值排名
97
2025-04-27
中国限制了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导致德国至少损失了12万个工作岗位。
这段话是瑞士太阳能设备生产商梅耶博格(Meyer Burger)的首席执行官Gunter Erfurt在德国ZDF电视台关于“欧洲光伏发展”的一次访谈中所提到的。
外媒采访:中国光伏产业离不开欧洲技术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战略野心。
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出于某些政治立场,试图引导一位企业高管表达观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欧洲在早期向中国提供的技术和设备。
结果,这位高管表示:这部分观点并不完全错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奇迹确实与欧洲技术有关,但这只是原因的一部分。真正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有着发展光伏产业的战略野心。15年前,中国开始投入数千亿资金支持光伏产业的建设。
后来,主持人再次询问:由于这个原因,德国光伏产业失去了多少就业机会?
这名企业高管回答道:有12万个。
主持人再次表达了他的期望,希望将话题引向中国是如何通过从德国获得技术并发展出更好的光伏设备。而这位企业高管也意识到了主持人的意图,并回答说:中国的整个机械制造体系发展势头强劲,尤其在一些关键领域,这是中国做得很正确的地方,也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工业化抱负的体现。15年前,中国就意识到了光伏产业的重要性,而欧洲至今仍未认识到这个趋势。
主持人接着又设置了一个陷阱,问道:欧洲现在还能从中国购买光伏设备吗?
这位企业高管回答道:中国从2020年开始限制部分光伏技术的出口,因为中国希望在太阳能这个未来能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顺便说一句,这位高管实际上没有受到欺骗,他只是说技术出口受到了限制,而不是光伏设备出口受到了限制。)
其实整个采访很长,主持人的核心观点是希望谈论“中国利用德国技术发展了光伏产业,现在中国的光伏反而对德国构成了威胁”。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观点是否属实?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仅如此,回顾过去20多年,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堪称令人激动。它曾多次面临欧美的联合打压,多次经历了几乎整个行业的倒闭,但每次都再度崛起。根据我国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文件显示:
我国在光伏产业处于全球的主导地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分别占据全球的76%、96%、83%和76%。
中国光伏产业:突破欧美联合封锁
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光伏产业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除了中国光伏产业从业人员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受到欧美的限制而被迫自主发展。事实是怎样的呢?
2001年,中国提出了“光明工程计划”,旨在通过光发电解决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的电力供应难题。由于采用传统的电网延伸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至少20年,因此我国对光伏发电组件的市场需求迅速增加。
2003年,我国的第一批光伏组件企业英利和无锡尚德开始陆续投入生产。
2004年,德国出台了光伏并网政策,引起了欧美国家的“能源转型”热潮,各欧洲国家开始推出各种补贴政策。欧美市场对光伏和风电的需求急剧增加,一年内需求量翻了一番。我国的第一批光伏组件企业开始进军海外市场的浪潮。无锡尚德在同一年上市于美国,随后几年内,包括英利在内的多家中国光伏企业也相继在美国上市。
2007年,中国的光伏组件企业在全球光伏市场的份额达到了35%,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基地。那时,在欧美资本市场看来,这些企业都是一块块“肥肉”;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中国光伏产业。
2000年至2006年间,多晶硅的价格从每公斤9美元上涨到100美元,涨幅达到11倍。由于当时全球光伏需求量仍然很大,一些企业选择与供应硅料的欧美日企业签订长期合约,以锁定价格。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硅料价格暴跌。如果继续履行长期合约,企业将遭受巨大的亏损,而违约又需要支付巨额赔偿。
这只是原材料引发的危机,主要的出口危机即将到来,欧美趁机宣布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调查。所谓“双反”调查,是指同时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2011年11月,美国开始对中国的75家光伏企业展开调查。2012年9月,欧盟也启动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在“双反”调查中,需要确定中国光伏企业是否以低于成本价格出口光伏产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需要选择一个替代国家,即选择一个在基本指标上与中国相似的国家作为样本,来比较该国生产的光伏产品成本与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价格,以确定最终结果。
根据当时的标准,这个替代国应该是印度或者乌克兰,但最终被强制改为了泰国,而泰国实际上不具备生产光伏板的能力,与中国在各项指标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毫无疑问,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23%~254%的高额双反税。
因此,中国光伏产业的出口额大幅度下滑,第二年对美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了近五成,对欧洲的出口额下降了71%。中国光伏产业陷入了最困难的时刻,许多光伏企业倒闭,整个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态势,全国可能会有五十万人失业。
尽管第一代光伏企业犯下了这两个致命错误,并几乎毁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但国家没有放弃,而是吸取了第一代光伏企业的失败教训。通过各种政策,国家打开了国内市场,以促进光伏企业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电价补贴的方式,鼓励光伏企业在中国西部资源优势区域发展,建设光伏电站,实现光伏发电并网。
于是,光伏企业最终找到了解决之道,开始迅速增长,全产业链技术都在快速更新换代。这次不再局限于中下游,上游产业也有许多布局,并且我国西部也大规模建设起了光伏发电站。
2013年,保利协鑫成为全球多晶硅料和硅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并开始在光伏产业链的中下游进行布局,同时也开始建设光伏电站。
这一切看起来很顺利,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光伏电站属于资本密集型运营,为了扩大产能,必须不断借贷,而主要收入依赖于补贴。一旦补贴停止,还债就会变得困难。因此,要推动光伏行业的发展,关键还是要让普通老百姓能够负担得起光伏发电,这意味着光伏的电价不能高于火电。
传统的光伏板一直使用“多晶硅”作为主要材料,因为多晶硅起初成本更低,研发难度也较小。由于行业共识,当时的硅料和硅片企业都选择了多晶硅。
然而,隆基绿能是个例外。由于“单晶硅”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没有人愿意进行研发。然而,隆基绿能一直坚守在单晶硅的道路上,他们坚信要降低光伏电价,就必须从技术层面入手。因此,在多年的研发后,隆基成功研制出了多次装料拉晶技术,使单晶硅的成本与多晶硅持平。随后,隆基再次取得突破,研发出了金刚线切技术。这项技术长期被日本垄断,可以大幅降低单晶硅的成本,同时提高产能。经过一系列的研发,隆基最终将单晶硅的成本降低到比多晶硅更便宜。自此,隆基引领光伏产业的变革。
在强大的舆论攻势面前,这次欧美并没有如愿以偿。尽管许多欧美企业试图对中国光伏产业实施技术封锁,但此时中国光伏业已经不受他们的封锁所限。在欧美国家和企业的联合打击下,中国光伏不仅不断实现了技术升级,还持续降低了光伏产品的成本。
欧美现在终于明白,无论是进行“双反”调查还是实施技术封锁,都无法打击中国的光伏产业。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他们最终会自食其果。因此,他们解除了之前的“双反税”。
中国的光伏企业再次进军欧美市场,并且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中国的光伏产业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统治地位,根本不给欧美施压的机会。
所以,你看,德国在哪里“帮助”过中国的光伏企业发展呢?实际上,他们一直在配合欧盟和美国打压中国的光伏产业。德国不止一次在机场拦截中国光伏企业高管。此外,现在的光伏技术是这些年来逐步积累和发展的,由于西方的打压和技术封锁,我们根本无法直接获取这些核心技术。
所观之物皆具科学依据。
引言抓人:“冲破障碍,直逼世外桃源!”
在一个光辉灿烂的早晨,中国的海军舰队自信地出现在日本鹿儿岛海域,这个动态如同一次强烈的爆炸,瞬间引起全球军事和地缘政治界的关注。中国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在远洋复杂作战方面的能力,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中国的两栖舰编队这一次出现在鹿儿岛海域,从技术角度来看,明显展示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巨大成就,虽然可能会引发日本及其盟友对中国的威胁感增加,但对中国而言,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致力于提升对周边有争议岛屿的控制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日本而言,他们可能会加强自己的军事部署以应对形势,但这并不能改变中国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建立两栖舰编队来保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手段。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在远洋地区的战略威慑力。
新变局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和展望。
两栖舰编队的现身,意味着亚太地区的军事态势将发生变化。无论是南海争端还是台海紧张局势,这一行动都将改变当前的力量平衡。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而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对于周边有争议的岛屿,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对于那些试图挑战中国主权的行为,中国也有足够的决心和能力进行反击。
进一步来看,中国两栖舰编队的频繁出现,将增加周边国家对中国军事威胁感的加强。这种威胁感可能会促使他们寻求更多的军事合作,以应对中国的军事挑战。然而,中国的目标并非制造威胁,而是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安全。因此,这次行动并非挑衅,而是自我保护。
综上所述,中国两栖舰编队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进展,也预示着亚太地区军事态势的新变化。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只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而采取的必要举措。面对可能的挑战,中国有足够的决心和能力来应对。尽管日本可能会有所动作,但中国将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维护自身权益。现在的问题是,这次轮到谁“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