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下属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公告-中铁基金
75
2025-04-26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2亿人名下没有住房。租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租房群体数量为2.2亿人,其中约有1.2亿人口没有住房,1亿人口在工地无房,在老家有房。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住房数量高达6亿栋,其中商品房占比超过了70%。虽然没有空置房数量的统计数据,但基本上能估算出约有1.2万亿套空置房,尤其是三四城市的住房空置率非常高。
如果能够将这些空置房完全投入使用,至少可以解决4亿人的住房需求。当前我国面临的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的困境,就可因此而得以化解。
3年疫情过去后,当前所有的工作重心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恢复经济,让长期受疫情冲击的中国经济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早在2020年,中央就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年初,许多经济学专家认为,政府制定的GDP增长5%的目标过于保守,按照以往经济增长经验,认为疫情过后,今年中国经济会出现报复性反弹,增长目标至少可以达到6%。
然而,事实证明专家的预测是错误的,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今年想要实现5%的保守目标仍然十分困难。因为,一季度增长是将去年疫情积压的消费都集中释放之后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还达不到5%,今后3个季度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更是难上加难。
实际上,3年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已经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由于世界经济整体陷入低迷通胀困境,各国需求大幅下降,导致今年我国外贸出口订单锐减。今年1-2月出口形势很差,集装箱大量堆积在码头,可是3月份却出现了逆转。
不过,仔细分析出口止跌回升的具体情况,主要是依靠对东盟、非洲、俄罗斯等市场出口的大幅增加。一方面这些商品出口都不稳定,缺乏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东盟、非洲、俄罗斯这些国家自身经济、社会都不稳定,波动大。
而且3月份出口的突然增长,主要是去年底以来受疫情限制的出口的一次集中释放,没有可持续性。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去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从去年3月的17.1%回落到13.8%。
欧盟从16.1%下降到14.5%;对台湾从3%回落到1.9%。3月份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1430亿美元,同比减少1.5%,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为45.3%,而去年的占比为52.6%。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房地产,现在已彻底跌入低谷,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复苏迹象。尽管国家重提发挥房地产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加大了基建投资,但明显没有多大效果。
此外,已公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老百姓不买房、不消费。经济内循环这一通道也基本上被堵死。由此可见,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现在基本上都已熄火。
由于中国民众收入不高,所以消费表现一直疲弱,政府想通过刺激楼市、车子这两大消费品来提振消费,没有什么效果,今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1.8%。中国经济现已陷入通缩风险。
笔者认为,只有大幅提高民众收入和消费水平,才是中国经济的出路。我们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在实践中违背这一规律,就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事实上,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凭借着人口红利和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价值洼地,中国也由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中国生产的出口产品价廉物美,满足了世界各国民众的需求,而国内民众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都被企业所有者和官员所占有,他们因此成为中国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实际上,在经济增长的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负起其应该担当的职责,国家既要依靠广大民众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又依赖民众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内循环。那么,政府就应该将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社会财富中的一部分拿出来,用于回馈和保障民生。
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千方百计地提高民众的收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有获得感,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而民众收入的提高,必然会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经济内循环所遇到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要探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自然也绕不开空置房这个话题。但要落实房地产新模式,将会遇到以下两方面问题:
1、继续开发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或保障性住房,可能会进一步造成楼市过剩
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空置房率为22.3%,空置房套数约为8500万套。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空置率低于10%,平均为7%;二线城市平均空置率为16%;三线城市空置率平均为20%,四五线城市空置率都超过了25%。
这意味着,除了一线城市以外,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不缺房子了。继续开发建设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或保障性住房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
2、人们现有观念能否接受新的住房模式?
前
央行行长戴相龙曾表示,我国城市常住人口中还有2.4亿人没有买房子。但问题是,这2.4亿未购房人口,能否接受这种新的住房模式还很难说。
众所周知,房子在中国具有特殊意义,可以说是结婚的标配,年轻人结婚以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或保障性住房的条件去娶媳妇,恐怕难以过关,即使能过女方这一关,丈母娘那一关也是肯定过不去的。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观念转变之前,这一模式恐怕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此外,在老龄化和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趋势下,未来的房子必然会失去流动性,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此时要卖出房子,只能大幅降价打折出售,方能脱手。到那时,商品房的价格与共有产权房、保障性住房相比,可能也贵不了多少。
在此情况下,打算结婚的年轻人肯定会选择多花点钱,买一套产权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只有将其作为婚房,才能顺利“过关”。
对于当下上亿套空置房如何处置?关系到化解房产泡沫和房地产软着陆的关键之所在。
在笔者看来,中国目前已有一亿多套空置房,当前国家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负增长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所以,关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探讨,笔者的建议是:与其继续大规模建设共有产权房、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不如尽快采取可行措施,将现有的空置房转化为同类型的住房,这样一可节约资源,避免房子过剩,过度开发;二可尽快化解空置房销售难题
。
综上所述,破解房地产困境的当务之急是:
政府应将楼市发展重点放在去库存上,将大量的空置房和二手房转化为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或保障性住房,而非再去大量开发建设新项目,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集中精力,考虑采取何种方式,能够将目前大量的库存商品房和空置房转化为
公租房、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房。这才是破解空置房难题,加快推进房地产软着陆可行的正确方式。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