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王寨乡唐村党员群众献爱心共抗疫情
191
2024-12-11
汝州市李楼刘氏家族第三次续修族谱捐资倡议书
各位宗亲、各位族人新年好:
古语曰:邦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自古而然。邦国无史,无以识其兴衰;地方无志,无以证其沿革;家族无谱,无以考其世系。国盛则修志,族旺则修谱。族谱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透过族谱,不但可以追溯本姓的根源世系,还可以看到变幻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故而修谱可以“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可以敦亲睦族、扬善惩恶,可以发扬传统美德、尊祖敬宗、教化后代、促进社会和谐,更是延续人文、传承文化的德行善举。
我李楼刘氏一族,原系陕西省西安府耀州(今铜川市耀州区)人氏,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耀州大饥,兼有流寇滋扰,几无宁日,故始迁祖登昌公携妻带子出外逃荒。路遇乡党高姓、毛姓二公,乃结义同行,经千里跋涉,暂居汝州东李家楼,随后又迁鲁山县北马三元庄(今鲁山县观音寺乡马三庄)居住。先祖居鲁山期间,披荆斩棘,历千辛万苦,方辟其硗壤而为膏腴,因高、毛二公无嗣,百年后与登昌公同葬柳树沟村南(今鲁山县观音寺乡西陈庄行政村柳树沟自然村)。其子成才公感此地山多地狭,不利后世发展,故一担两筐过汝水,復至汝州李楼为家。成才公忠厚处事、勤俭操持,稍富足购宅建楼,美名传遍乡里。李楼刘氏由此开枝散叶,愈加兴旺,迄今已逾十五世,人口千余人。
盛世修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孝”文化的光大。我李楼刘氏之族谱,自迁汝以来,首次创修于一九三七年,由玉丰、玉润、鸿宾、鸿勳、德熏、德增、天民、天章诸公倡议,经德熏公深入各户,辛苦采辑而成。此后,二次续修于一九九七年,玉成此事者,乃天贤、文学、文海、文治等公。近年来,汝州大地继上世纪末之后,再次兴起续修族谱的热潮,且大多数家族都已经出色完成修谱、续谱、建祠大业。而我李楼刘氏一族,自一九九七年第二次续修族谱后,迄今已二十余年,未能再次续修,以致族中有识之士,莫不引以为憾,修谱联宗睦族,已成为我们家族的当务之急。宋代名贤欧阳修说:“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吾辈今日不修谱,三代以后谁识君?现在,我们家族人丁兴旺、各行各业人才济济,拥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已具备再次续修族谱的条件。慎续谱,修好志,是本家族好多热心人最热心的事。近二年来,族中热心人士更是上联下访,四处呼唤,希望办好这一民心工程。其情之真,其心之坚,可赞可敬!
现在,我们立志重新续修刘氏族谱,在一修、二修的基础上,拾遗补缺,纠错纠偏,补漏不全。大体想法是在原谱基础上,把世系族谱续修到现在新生儿的辈分上。每位入谱人员生卒时间,上谱的成年人的名字,一律按照“身份证”的名字书写,如有别名,需另外注明。媳妇者要注明娶于何地、何人之几女,女孩已婚者要注明嫁于何地、何人。出继者无论入本宗或异姓均写“出继”,出继外姓后又自愿返祖归宗者注上“归宗”入谱;纳婿后的子女姓刘者,以同宗同等对待入谱。本族之人有出赘改姓、过继他姓及随母改嫁离开宗族的,都要登记在族谱中,并注明详情,以备日后归宗。养子女或随母入继改姓刘者,视同本姓入谱。过继承祧、随妻之继子女、抚抱异姓之养子女等,要在详谱中注明过继,抚抱的来去详情;随母(刘)姓之子女,在详谱注明随母姓刘。前几代有出嗣、兼祧者若其抚养人已过世,经涉及到的族人商议认可后,可挂回自己亲生父母名下,以保证宗族血脉支系的正确。对古今各界名人,行政副科级,中级职称、主要负责人,学历专科以上(文革前高中生)、军人排级以上,及牺牲烈士(解放前),受县级以上旌表的社会模范者、村级干部、成就显著人士,80岁以上长寿老人,需进行详细采录。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刘姓(媳)族人,需分别作小传、简介,名表等录入族谱。
修编族谱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非朝夕之间能够完成,在族谱成书之前,需相当的人、财、物力,如打印资料,拍照等费用之需,因此望族人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无私捐款,捐款者功绩将载入新修族谱。本次修谱不摊派,不收人头费,实行自愿捐资。在经费筹集后,将明确专人严格管理,设立财务、出纳各一名,对资金的收支,需要精打细算,反对铺张浪费,不得私分、挪用。所有收款都要开出编委印章收据,支出有编委主要成员同意并签名方可。该费用着重用于此次印谱,如有节余,则根据情况,可用以刻碑、种树,也可用以每年的清明节祭祖等活动。家谱续修完成后详细开支账目必须张榜公布,接受族人监督。如有不良行为,必受族人谴责。
宗亲们,此次修谱,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忘我族人热情支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争取早日完成。以告慰列祖列宗,启示子孙后代。留一笔文化财富,存一份祖辈史料, 激励鞭策后人好学上进,奋发图强,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另外,因各种原因可能思虑不周,差错难免,敬请谅解。
最后,祝愿我们刘氏家族阖家幸福,事业兴旺,子孙永昌!
特此倡议
汝州市李楼刘氏家族第三次续修族谱筹委会
二零二三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