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vian称首批交付将推迟至9月
81
2025-01-09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烟台,考察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强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在蓬莱阁,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得益于历史文化的滋养,烟台的发展历程,始终带着人文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质。百年风雨,作为近代民族工业重要发祥地,烟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生发出“引进、消化、创新”的发展基因,成为“品重醴泉,实业兴邦”的产业之都、实业之城。
视频加载中...
叩问历史:苦难中涵养不屈的人文气质
上古奇书《山海经》多处闪现“烟台元素”。古人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初的一块拼图,也成为烟台人文思想的缘起之处。
因频遭倭寇袭扰,1398年,朱元璋准奏批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在山上设狼烟墩台,烟台由此得名。军事堡垒“所城”,正是烟台的城市雏形。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烟台于1861年被迫开埠。至1932年,相继有17个国家在烟台山及周边设立领事馆。
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制不如人”“器不如人”“技不如人”的叩问,烟台做出了“实业救国”的回答。一批工业企业相继创办,接受并吸收先进技术,在夹缝中生存,励精图治发展壮大,烟台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孙中山题写的“品重醴泉”被放置在展厅显著位置。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胸怀富民强国梦想,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葡萄酒现代化酿造的时代,百年张裕见证着烟台乃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
游客在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内参观已有百年历史的地下酒窖(2023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张裕从酿造中国第一瓶干红、干白、白兰地起,打破西方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如今,张裕已成长为国内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备的葡萄酒企业,在东方绘就了葡萄酒文化的璀璨画卷。
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冷永超说,除了张裕葡萄酒,还有宝时造钟、三环锁业、醴泉啤酒和罗锅香皂等近代工业,这些企业都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老板聘请外国技师和员工,在当时的烟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奇山春秋事,之罘海上烟。”上溯到600多年前,抗击倭寇的军事要塞横空出世,几经沧桑,所城里至今风采依旧。在老院落中静坐一隅,听一听胶东大鼓和古琴,剪一纸红艳艳的窗花,感受当地人质朴而浪漫的生活,游客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烟台市民黄静生活在所城里附近,她对当地大力保护城市文脉赞叹有加:“消失近百年的宣化门原景重现,十字大街沿街民居恢复仿古式门窗、老青砖黑瓦,古色古香充满所城元素。”
鸟瞰烟台市烟台山(2023年6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行走在烟台山的曲径之间,随处可见完好保留下来的西式建筑。登上烟台山灯塔,海景市貌尽收眼底,曾经泊满外国炮舰和商船的埠口,已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批出口商品车集结到港准备通过滚装船发运,一派繁忙景象。如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烟台山一年四季游人如织。
祖籍烟台的“甲骨文之父”王懿荣诗云:“昨梦乘风破浪去,满山灯火是烟台。”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围绕迷笛音乐节、市民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打造创意市集、草地露营等多元消费场景,丰富市民和游客文化体验。“满山灯火”的烟台,人文吸引力不断增强。
鸟瞰位于烟台市近海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2023年4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唐克 摄)
从高处俯瞰四十里湾,“耕海1号”一期和二期平台在水中遥相辉映,以栈桥围栏相连,似一条璀璨夺目的宝石项链漂浮在海面。
迎着夏日海风,记者乘船登上这块深海“宝石”。这是融合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文旅、科普教育、影视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综合体”。河北游客陈家栋海上垂钓之后,还参观了海洋科普馆,体验深海电梯。他说:“这里的项目特色鲜明,比城里的综合体更有趣。”
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江成说:“烟台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内质。烟台的人文经济,依托千年文脉并借助厚重的历史,推动实业报国和文旅融合发展。”
“八仙过海”:锻造敢于创新的人文精神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苏轼任登州(今烟台蓬莱)太守期间创作《海市诗》,道出对海上神山仙岛的无尽遐想。古人将仙境作为理想寄托,“八仙过海”美妙神话传说自烟台缘起,并广为流传。
烟台人懂得,“八仙过海”这个神话传说的深刻涵义,关键在一个“过”字。神仙们各显神通,目的是越过浩渺烟波,最终抵达彼岸。
以人为本,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烟台要抵达的“彼岸”。
蓬莱打造“新时代人间仙境”风貌,要“过”的第一关,是如何统筹做好保护历史根脉和新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
科学绘就新城市建设蓝图,需要集思广益采纳群众意见。在2023蓬莱城市推介会上,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成果下都附有征求意见的二维码,市民用手机一扫,便可写下意见和建议。“这样的细节,充分彰显了一座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国电建水电六局华东公司副总经理宋晓光说。
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蓬莱确定“一体两翼”总体格局,即以登州古城、蓬莱新城为“一体”,加大文物修缮保护力度,为文化传承留足空间,在老城区之外的“两翼”布局千亿级工业产业园区,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能。
游人在烟台长岛海滨步行栈道上参观游览(2019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人间仙境看蓬莱,海上仙山看长岛。地处胶辽半岛之间的长岛,由151个岛屿组成,纵列于渤海海峡。乘船入岛,碧海蓝天,成群海鸥伴船飞翔,“气质”好“颜值”高,长岛成为越来越多人眼中的“诗和远方”。
绿色发展永无止境,长岛锚定建设“生态岛”目标,为了“过”绿色低碳关,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长岛痛下决心拆除已经建成并投产的80多台陆域风电设施,全面清理近岸养殖,昔日污水横流的海滩变成了公园,岛上植被覆盖率超过六成。当地还构建起符合海岛实际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实现全域覆盖,全程闭环,全民参与,破解了“垃圾围岛”困局。其中,所属大黑山岛2022年成为全国首个负碳超过2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负碳海岛”。
位于烟台黄渤海新区的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0多年来所闯“过”的,是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关。
万华化学集团成立于1978年,曾因不掌握核心技术步履维艰。万华人锲而不舍冲破技术封锁,闯出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从昔日生产合成革的传统国企成长为现代化高端化工新材料企业,自主研发并完成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超过100项,攻克了30多项“卡脖子”技术,成为全国制造业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堪称世界化工领域的佼佼者。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万华烟台工业园,强调“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向前”。
万华化学的拳头产品MDI,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如今被广泛运用于国计民生,比如建筑保温、轻工纺织、汽车家电等多个领域。“可以说,现在每个中国家庭中都有MDI元素。”常务副总裁、技术总监华卫琦说。
“我们近年来奋力攻关,在高端精细化学品尼龙12、柠檬醛、可降解塑料等方面接连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连续两年年营业收入过千亿元,净利润过150亿元。”董事长廖增太说。
今天的烟台苹果,品牌价值突破152亿元,连续14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自清同治十年(1871年)西洋苹果由美国传教士引入,勤劳聪慧的烟台农民利用枝条嫁接改造当地苹果,百年来不断改良、创新生产方式,闯过种植技术关,如今又闯过市场关,鲜果及加工品已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在山东烟台博物馆,观众通过互动屏幕了解中国古代瓷器(2023年5月18日摄)。新华社发(唐克 摄)
千载潮起潮落间,世界早已天翻地覆。从苦难、困顿、屈辱中奋起的烟台,靠着“八仙过海”一样的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绘出人文与经济相互交融新图景,属于烟台的“神话”远未落幕。
仰望星空:人文光芒映照崭新未来
1912年8月21日,孙中山在烟台朝阳街克利顿饭店发表“实业救国”演讲:“为今之计,欲商业兴旺,必从制造业下手。”
游人在烟台市朝阳街游玩(2023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朝阳街华灯初上,克利顿饭店依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风貌,六月的黄海之滨,暖阳普照、轻风拂波。作为近代民族工业重要发祥地,近年来烟台海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实体产业蓬勃兴起。
以烟台海阳港为发射母港,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取得成功(2019年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碧波万顷腾长龙,一箭七星海上来。”2019年6月5日,以烟台海阳港为发射母港,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取得成功。截至目前海上发射“五战五捷”,累计发射卫星37颗。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火箭“出海”之处,一座“东方航天港产业园”正迅速崛起。依托完备的产业基础,烟台发力“三航”(航空、航天、航海)这3个万亿级产业,奔赴高端制造的“星辰大海”。同时,将打造国内首个集“发射观礼、航天科普、研学体验”为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拉动航天文旅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人了解航天,喜欢航天。
鸟瞰中集来福士山东烟台建造基地(2023年2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唐克 摄)
万顷碧波,海天相连。在南隍城岛海域,由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打造的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经海001-008号”如一个个“海中城堡”,囤起一座座“蓝色粮仓”。
中集来福士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烟台造船厂。多年来,集团累计交付上百座各种类型的海洋装备,包括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蓝鲸2号”、国内首座深水智能网箱、全球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工船等。其中,“蓝鲸”系列平台在我国可燃冰试采中承担重任,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大国重器”展露锋芒。
“目前集团在手订单金额超过37亿美元。”集团供应链管理中心报关运输室主任尉春涛说,从购买技术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公司各类海工装备自主知识产权家底越发厚重,装备建造周期和建造工时大幅缩短。
在烟台港商品车滚装码头,外贸商品车在等候发运(2023年1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从金山湾畔到莱州湾畔,带着包容创新的人文基因,烟台市一个个重点项目拔节生长:东诚药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硫酸软骨素原料药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烟台华康生物开发的海参活性肽系列功能产品成功上市,南山集团固定资产和年经营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位居中国企业500强前列……
“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真诚的人文关怀,是烟台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烟台市市长郑德雁说,以“实业报国”为己任,烟台着力发展“9+N”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行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努力形成1个3000亿级、1个2000亿级和4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方阵,力争利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烟台工业体量。全市经济保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05.65亿元,同比增长7%。
“今来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莱不是仙。”
进入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赋予这座城市无尽的活力。如今,烟台正阔步行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打造黄渤海之滨以文兴城新高地。
文字记者:王念、杨守勇、张武岳、邵琨
视频记者:吴飞座、高颖
报道员:李京洋 张超
海报设计:姜子涵
编辑:刘心惠、王黎、李明辉、鲍菲菲、程昊、郭洁宇
统筹:王洁、方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