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奇集团有限公司官网

Eric 0 2024-12-10

文章目录:

1、老刘历史课(16)福特野马车型历史回顾2、身体·行动——进入阿布拉莫维奇的精神世界3、“凯奇”创意产品引领行业发展

老刘历史课(16)福特野马车型历史回顾

传奇诞生

[XCAR汽车文化 原创]

说到美系肌肉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V8发动机、大排量、后驱以及美国自由主义精神等,但想到的第一款肌肉车,我觉得应该非福特Mustang(野马)莫属。甚至可以说在美系经典肌肉车中,Mustang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款车。

在回顾Mustang车型史之前,我想先说个概念:Muscle Car和Pony Car。所谓Muscle Car,就是由美国制造的长发动机盖、短车尾、两门四座、拥有V8发动机的大马力后驱车型,而Pony Car就是车迷们对Mustang车型中的低配版本的爱称,也就是那些非V8发动机,马力相对小一些的Mustang。

第一代福特Mustang(1964-1973年)

由于战后美国国力的增强,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伴随着战后婴儿潮一代正在逐渐成为汽车消费主体,美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消费者结构的巨变,这些年轻消费者急需一款能够展示自己个性,性能优异,同时价格又比较低廉的车。于是,一个由福特汽车各部门精英组成的特别工作小组,在位于底特律迪尔伯恩福特总部附近的Fairlane酒店召开了一系列头脑风暴会议,会议目标只有一个——如何顺应潮流推出一款受年轻一代欢迎的全新车型。

这一小组很快明确了这个全新车型的定位——它将是一款拥有时尚运动外观,价格平易近人的紧凑型轿跑车。针对这一定位,福特汽车设计部门很快忙碌起来,众多设计小组提交了自己的方案,经过层层讨论和筛选,最终设计师Gale Halderman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代Mustang量产车的原型基础。

不过最初的Mustang I并没有得到福特高层的认可,当时的福特汽车大老板亨利·福特二世(福特品牌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孙子)认为,从之前的失败经验来看,两座设计的Mustang I将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所以亨利?福特二世并没有批准这个项目的执行。

最初的失败并没有让设计团队放弃,开始对Mustang原型车进行调整。以Joe Oros为代表的设计团队在车型上增加了后排座椅和一些其他功能。并且,Mustang最终被设计在福特Falcon(猎鹰)的平台上生产,也使该车的成本被进一步控制,售价可以降到一般年轻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经过时任野马项目首席工程师唐纳德?弗雷不断的努力游说和设计团队不断地改进下,Mustang车型终于获得了福特领导层的认可,并批准了这一项目正式投产。不过亨利·福特二世好像对这款车型的未来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在2004年采访唐纳德?弗雷时曾提到,亨利?福特二世在批准这个项目的同时也对弗雷表示,如果Mustang汽车不能取得成功,那么弗雷将被立即解雇。

在这里有必要讲一下这位冒着被解雇风险还要力挺团队设计的英雄人物——唐纳德?弗雷。

1964年生产的首批Mustang车型搭载了直6和V8两款发动机,总体车重在1170~1400kg之间。1965年推出的改款车型相比第一批车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动力方面,新车使用了3.3L直六发动机、4.7L双化油器V8发动机,另外还包括了一款四化油器V8发动机和装配高性能V8发动机的Cobra Jet。

到现在已经十分著名的Mustang GT车型,当时是以“GT选装包”的形式进行发布,包括四化油器V8发动机、放置在进气隔栅上的雾灯,盘式刹车系统都是选装包的内容。

从1967年开始,福特推出了搭载新款V8发动机的Mustang车型。新车的整车尺寸、乘坐空间和储物空间相比之前的车型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外形的变化则包括了尾灯的样式以及后视镜的形状等。

1969年,车身尺寸略微增大,但轴距未变的改款Mustang车型登场。新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首次使用了位于隔栅内外的4圆头灯设计。到1969年,超过80%的Mustang车型都已经使用了V8发动机,经典V8美式肌肉车的传奇拉开帷幕。

2适者生存

第二代福特Mustang(1973-1978年)

虽然第一代Mustang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福特在1971年就提前预计到了石油危机和新环保法案对市场的影响,并且在1973年,众多Mustang车迷纷纷要求福特将体型不断增大的Mustang车型重新设计,以缩小体型,回归“原始形态”。因此,在研发新一代Mustang的时候,福特使用了相比Falcon车型更加紧凑的Pinto(斑马)车型为原型车。

1974年发布的第二代Mustang车型相比之前几年的车型,更加接近于1964年发布的首款车型。虽然此时恰逢世界石油危机和对排放规定更为严苛的新环保政策出台,然而其更紧凑轻巧的车身和更小排量的发动机恰好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上市首年便售出近30万台。美国专业杂志《CarandDriver》更是在1974年将“年度车”称号颁给了第二代Mustang。

除了车身加重,第二代Mustang的发动机也进行了调整。为了迎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能源危机环境下,市场对经济型车辆的需求,1974年的第二代Mustang车型推出了搭载直4发动机的车型,另外还有一款2.8L V6发动机可作为选装。

由于V8发动机在一段时间内的缺席和第二代Mustang取消了敞篷车型(仅剩下Coupe和掀背车型),因此第二代Mustang的销量曾一度下挫。为了刺激市场,增加销量,福特于1976年推出了可选配前后扰流板等套件的新车型。

“如果从Mustang的整个历史来看,第二代Mustang并不是抢眼的一代,然而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综合评价,第二代福特Mustang至关重要,”车型传记《Mustang王朝》作者JohnClor评论道,“正是有了第二代车 型审时度势的顺时而变,Mustang车型及品牌文化才得以保留并实现平稳过渡,从而最终铸就了这一不间断生产50年的经典车型。”

第三代福特Mustang(1979-1993年)

鉴于前两代车型的成功,福特迫不及待地在第二代Mustang仅仅推出4年后,就推出了第三代Mustang。而这一代Mustang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奔马标识和福特车标混用的情况,人们既可以看到带有奔马标识的车型,也会看到带有福特车标的车型。

1979年,基于全新平台的新一代Mustang车型诞生。由于采用了相对更大一些的Fox平台,新车型的外观与前两代车型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车内的设计也更加注重舒适性。

第三代Mustang在动力总成上保留了第二代车型的2.3L直4发动机、2.8L V6发动机及5.0L V8发动机。1979年后期,2.8L V6发动机被3.3L直6发动机所取代,并新增一款2.3T涡轮增压发动机。1980年,为了应对第二次石油危机,福特将以前的5.0L V8发动机换成4.2L V8发动机,这台发动机也成为了Mustang车型有史以来动力最小的V8发动机。随着石油危机的退去,福特又将3.3L直六发动机换成3.8L V6发动机。

1983年开始,福特为第三代Mustang车型进行了改款,外观和内饰都进行了重新调整。外观部分,新车的前脸变化最为明显,进气格栅变为半遮蔽式,尾灯也采用了新造型,新款前保险杠和增加的镀铬饰条,使改款后的Mustang车型车身整体更具流线感与豪华感。

1987年,第三代Mustang车型迎来了第二次改款。外形方面,此次改款在不同的款式之间不完全相同,但整体思路是保持这一代Mustang车型的家族特征。在动力方面,V6发动机已逐渐被市场淘汰。

1993年,第三代Mustang的市场生涯走到了尽头。第三代Mustang车型连续生产逾15年,是Mustang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车型之一,共计销售超过260万台,在当时的市场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3传承与创新

第四代福特Mustang(1993-2004年)

第四代Mustang的研发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期间美国经济跌宕起伏,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了全面改进第四代Mustang车型的动力、舒适性、车身稳定性、操控性和安全性,福特也为此花费了7亿美元。最终在1993年10月第四代Mustang上市后“叫好又叫座”,并获得1994年《MotorTrend》“年度车”称号。

福特对现有Fox平台进行了升级,使第四代Mustang车型无论在外观、内饰还是动力系统方面,都与上一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四代Mustang车型使用了带有防倾杆的前麦弗逊悬挂和后四连杆的悬挂结构。并且从这一代车型开始,四轮盘刹系统成为标配,ABS系统也可以选装。

基于此代车型福特推出了众多高性能版本与限量版,其中动力强劲的1994款Mustang GT版本凭借其最大功率158kW(215Ps)的5.0L V8发动机,百公里加速仅需6.5秒。

1996年,福特用一台4.6L SOHC V8发动机代替了那台服役多年的5.0L OHV V8发动机,发动机的运转平顺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994~1999年期间,福特SVT部门在GT车型的基础上,推出了更高性能版本的车型——SVT Cobra。1994~1995年,搭载5.0L V8发动机,最大功率相比GT车型提升至164kW(225Ps)和393Nm;1996年新款4.6L V8发动机开始使用之后,最大功率被提升至了224kW(305Ps),峰值扭矩406Nm。

1993年福特成立特种车辆小组(SpecialVehicleTeam),简称SVT。起初这个小组并不叫SVT,而是SVO——SpecialVehicleOperations,所以在1993年以前的一些Mustang高性能版本就是由这个部门所研发的。

1999年,福特对第四代Mustang车型进行了改款,新车型吸取了一些福克斯的设计元素,外形更加锋利,力量感更强。

这款高性能的Cobra R车型,他的V8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已经达到235kW(320Ps)和429Nm。2003年,福特又为Cobra R进行了一次升级,为V8发动机加装了机械增压,输出水平一跃提升至287kW(390Ps)和529Nm。

第五代福特Mustang(2004-2014年)

第五代Mustang的设计契合了二十一世纪初美国人民的那种一往无前的乐观精神,他身上带着浓厚的初代Mustang影子,使人们回忆起那富庶的“黄金年代”,而车型整体超前的未来主义设计,则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第五代Mustang成为了好莱坞导演最爱的汽车道具,而这一车型的形象也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全球风靡,在国内车迷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为了延续Mustang的传奇历史,福特决定放弃现有的两个后驱平台,在现有DEW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大幅改进,并命名为D2C平台,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为DEW平台的低成本衍生品,两个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悬挂系统,DEW平台下的车型均为前后双摇臂悬挂,或前双摇臂后多连杆悬挂,而D2C平台下的车型则是前麦弗逊后钢板弹簧悬挂。这也是自Mustang诞生以来,首次在专属的独立平台上进行开发。

新一代Mustang车型使用4.0L SOHC V6发动机取代了上一代车型的3.8L OHV V6发动机。新发动机最大功率154kW(210Ps)/5300rpm,峰值扭矩325Nm/3500rpm,百公里加速时间7.3秒。第五代Mustang基本型标配Tremec T-5 5挡手动变速器,另有一款5R55S 5挡自动变速器做为选配。

Mustang GT车型搭载了4.6L 24V SOHC V8全铝发动机。新发动机增加了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最大功率220kW(300Ps),最大扭矩433Nm,搭载经过改进的TR-3650 5挡手动变速器,百公里加速时间4.9秒,1/4英里冲刺时间13.5秒。

2007年为了纪念1967年推出的Mustang Shelby GT500 KR,第五代Mustang也推出了同名的车型,该车型比Shelby GT500还要强大,5.4L V8机械增压发动机在重新调校之后可以爆发出403kW(548Ps)的最大功率和691Nm的最大扭矩,使它荣登最强Mustang宝座。为了提升操控性,Shelby GT500 KR的车身前后比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悬架支撑组件也进行了加强,并使用了碳纤维的发动机盖,如此调整之后,它比Shelby GT500要更轻。

2010年经过改款的Mustang Shelby GT500车型最大功率397kW(540Ps)/6200rpm,峰值扭矩达到691Nm/4500rpm。分为Coupe和敞篷两种车型的2010款Shelby GT500搭载5.4L V8机械增压发动机。新车采用Tremec 6速手动变速器,整备质量1769kg。第五代Mustang Shelby GT500不仅是马力最大的Mustang GT车型,同时也是最重的。此外,2010款Shelby GT500还装备了Brembo四卡钳刹车系统、LSD限滑差速器与ESC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等。

4走向世界

第六代福特Mustang(2013-至今)

其实第六代Mustang的研发早在2009年就已经启动。“几个关键要素造就了Mustang。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修订这些要素,决定取舍,并思考如何采用现代方式诠释这些要素,最终打造出一辆让人一眼便能识别的Mustang。”福特美洲区设计执行总监MorayCallum补充道,“在50年间诞生的各代Mustang车型中,这些设计要素得以不断沉淀并进化,最终成为被人认同的经典DNA。”

作为一款定位于全球市场的Mustang,为了迎合世界各国消费者的胃口,福特不得不在新车型的方方面面都进行重新的设计与思考。在2010年初提交的几百张草图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Mustang众多主要设计DNA。设计师采用几十种不同方式重新诠释了经典Mustang元素——长发动机罩/短尾舱、引人注目的前格栅、鲨鱼嘴式前鼻、快背轮廓造型、车侧曲棍球棒轮廓以及三柱式尾灯。当然,并非所有经典设计元素都被全新车型所沿袭,车身侧面的“曲棍球棒”造型凹槽曾出现在某些设计图纸中,但在最终量产车型中,演变为更平缓的曲线溶于后轮拱造型中。

新Mustang的外观与上一代车型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经典大嘴造型得以传承,或者说采用了福特家族式的“马丁脸”,不得不说没有以前肌肉紧绷的那种感觉,但凌厉的线条还是有很强的力量感,充满个性并依旧很凶悍。

在新Mustang的车头与车尾,设计师与时俱进地采用了现代照明技术。Mustang标志性的三条柱状尾灯通过LED灯营造出更具立体感的效果。HID大灯内侧的三个鱼鳃进气口,使人联想起最初的1965款Mustang大灯槽中的鱼鳃进气口。

此代Mustang采用2.3TEcoBoost与5.0L V8两款发动机,并大量使用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将后整体桥改为时下流行的多连杆独立悬挂,车身重量得到大幅降低。其中2.3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231kW(314Ps),峰值扭矩为434Nm,是目前福特升功率最高的发动机;5.0L V8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324kW(440Ps),峰值扭矩542Nm,而与两款发动机匹配的都是6速自动变速器。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设计团队对第六代Mustang车型进行了多次空气动力学测试,其测试次数是以往车型的两倍。在配置方面,第六代Mustang标配无钥匙进入、MyKey安全系统、SYNC车载多媒体娱乐系统等,并提供丰富的选装配置。

高效的轻量化发动机,简洁硬朗的外形设计,更加灵活轻便的多连杆后独立悬挂,以及丰富的科技配置,使这辆充满传奇色彩的Mustang重新定义了“美式肌肉车”。

5Mustang与美国汽车文化

赛事

在美国的汽车文化当中,汽车赛事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像DragRace、SCCAsolo、NASCA以及大脚车等比赛,充分说明了美国人民是多么的喜爱大马力的车,这些比赛大多没有高难度的弯道,除了车手的驾驶技术,拼的更多的是车辆的马力大小。

美国人向来喜欢简单粗暴、追求大马力以及简单耐用的底盘,这也造就了一批非常具有美国特色的“MuscleCar”。

银幕上的Mustang

自1964年上市以来,Mustang至今已在超过3000部影视作品中亮相。

1968年的《警网铁金刚》中,由史蒂夫?麦奎恩饰演的硬汉派侦探驾驶着一辆1968款MustangGT390在一场历时长达9分42秒的经典追车戏中,与杀手的车辆在旧金山街头斗智斗勇。

2000年的《急速60秒》中,好莱坞影帝尼古拉斯?凯奇所扮演的偷车贼在金盆洗手之后却遇到了麻烦:他需要在24小时之内偷到50台车。而影片中的终极目标“Eleanor”就是一辆银黑相间涂装的1967款Shelby GT500。

2007年的《我是传奇》中,瘟疫肆虐的末日世界,没有死去的人都变成了怪物。纽约市唯一的幸存者——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饰演的医生,努力寻找着应对瘟疫的解药。他的搭档是一辆红白相间涂装的2007款Shelby GT500。

“Mustang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比任何其它福特车型都多,没有别的车型能够与之媲美,”来自福特全球品牌娱乐部门的BobWitter表示。电影人喜欢用Mustang来丰富角色塑造,因为这款车型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美式性格。如果导演或者制片需要让一个角色有一种很酷、聪明以及硬派的性格,最快的办法就是让他在影片中开上一辆Mustang。

编辑点评:Mustang凭借其极富力量感的外形与强悍的动力系统当之无愧的成为经典美系肌肉车的代表之一,也许他并不是马力最大的车型,也许他不是最畅销的车型,但是Mustang却是美国汽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体现。Mustang就是这样一辆地道的美国车,体现着美式精神,不只因为他是美国制造,更是因为美国人的崇尚自由、敢想敢做、勇于挑战的精神才造就了他。Mustang,不只是一辆车,它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福特的全球化战略指导下,第六代Mustang一改以往美式车给人的粗糙印象,通过全方位的升级与进化,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又不失对经典的传承,重新定义了“美式肌肉车”。

微信搜索“爱卡汽车”或“myxcar”并关注,每天获取汽车圈儿最一手资讯!

身体·行动——进入阿布拉莫维奇的精神世界

2024.10.11 - 2025.2.28

周一至周日10AM~6PM

上海艺仓美术馆 2-4F

180元

作为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对于灵肉关系深信不疑。不同于古典时代笛卡尔“灵肉二元论”里的“灵魂控制身体”之说,浸润在当代性之中的阿布拉莫维奇却持有反向的态度。在她看来,身体塑造着灵魂,行动是形成精神的不二法门。

《灵魂手术台》,2000, 棉花屏、铝材、霓虹灯、紫水晶,210 x 200 x 70 cm

毫无疑问,身体是人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媒介,它面对着世界与他者,接收、转换、输出着感性信息,继而将它们整合并存储在精神与灵魂之中。至于行动,则犹如人们使用身体所必须的方法论。从阿布拉莫维奇的创作里,人们也不难从中窥见端倪。不论是早期表现自我意识形成的身体表达,或是此后作品里表现的身处社会语境下的女性身份意识,还是在与乌雷共同创作的作品中迸发女性与男性他者的两性关系意识,以及如今通过身体与水晶石接触实现的灵肉沟通……这些无不体现着这一准则。

《情人》,1989-2018,亚克力,413 x 118 x 118 cm

换言之,以身体为媒介,以行动为方法,即是行为艺术的运行法则。尽管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直至当代才以奇观的姿态惊现于大众视野,然而,相同的法则却在它的原始亲缘关系中早已体现——那就是上古的巫术与宗教。在其中,身体意味着灵媒,而行动则蕴含着仪式感。

《人用椅与灵用椅(4)》,2012,木头、水晶,人用椅 63 x 13.8 x 31.5 in 灵用椅 29.5 x 9.8 x 11 in

必须指出的是,行为艺术绝非巫术。当然,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它虽不直接脱胎于上古巫术,却与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相似性——在形式上,它们都极具仪式感;在目标上,它们都以触及精神与灵魂为最终归宿。事实上,两者的关联在当代艺术里极具普遍性,并非阿布拉莫维奇独此一家。不妨对此简单梳理,或许能从这份身体·行动的艺术谱系之中,重新识别出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实践的确切坐标。

杰克逊·波洛克:"行动绘画",1950年代

波洛克采取身体·行动的方式进行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

杰克逊·波洛克改变了绘画的方式。他用极尽夸张的动作,在画布上随意泼洒颜料,而后还用碎石、沙砾、铁钉与玻璃碎渣搅拌进颜料里在画布上肆意刮擦。当保守的美国人得知此事后,立刻嗤之以鼻地表示,这不过是“装神弄鬼”的表演。为了替波洛克辩护,并且指出如此创作的意义与价值,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干脆把它命名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

行动绘画的出现,使得绘画不再唯结果论,艺术家们开始重视创作过程。此外,画家们也不再受制于传统的绘画工具,创作时的身体姿态、动作、手势也与传统模式大相径庭,身体与行动赋予他们可以即兴且随意地创作。

约翰·凯奇:4分33秒,1952

约翰·凯奇《4分33秒》原稿

图片来源:网络

1952年,音乐圣地伍德斯托克,约翰·凯奇邀请演奏家端坐在钢琴前,掀开琴键盖。观众注视着舞台上发生的一切,然而,1分钟、2分钟……琴键始终没有被按下,于是观众席骚动了,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即将要发生什么。直到4分33秒时,演奏家起身致意。

这是约翰·凯奇最著名也是最恶名昭彰的作品。很明显,观众被激怒了,把它看成“皇帝的新衣”,是伍德斯托克最大的“丑闻”。然而,约翰·凯奇并不这么认为。他希望用这场煞有介事的“演奏”,向观众表明“不存在绝对的静默”。倘若观众认为那是“无声”的,恰恰说明他们并没有在真正的聆听。观众质疑他只是在摆样子完成某种仪式,他对此却是欣然接受。这件作品确实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在这件作品完成的同一年,正值日本禅师铃木大拙赴美宣讲禅宗思想,而约翰·凯奇正是他课堂上的常客,并且深受影响。一旦对此有所了解,观众们立刻就听出了《4分33秒》的“声音”乃是禅宗里的“无”。

艾伦·卡普罗:6个部分的18个偶发,1959

观众与演员共同参与在卡普罗的作品中

图片来源:网络

1959年,约翰·凯奇的学生、艺术家艾伦·卡普罗在纽约创作了《6个部分的18个偶发事件》。他把某个画廊空间分割成三个部分,又把在此出现的表演拆分成六个部分。不同于传统剧场表演的是,在这里观众和演员混在一起,都会受到来自艺术家的严格指令,并以此行动和表演。

起初,那些不明就里的观众出于好奇,或是怀疑,纷纷选择旁观。他们不明白,这近乎胡闹的形式究竟想表达什么。直至卡普罗自己出面解释,他希望观众进入场域,加以行动,就是为了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在艺术家主导与观众参与之间,形成某种偶发,并且最终获得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体验。后来,这件作品被艺术史认定为“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的诞生。同时,当代艺术批评家们也把它视作 “参与式艺术”的发端。

伊夫·克莱因:坠入虚空,1960

克莱因的纵情一跳成就经典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坠入虚空》或许是20世纪艺术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伊夫·克莱因爬到一幢建筑入口的廊柱上,他双臂交叉在胸前,再张开双臂,向前奋力一跃。毫无疑问,他很快就会坠落到地面上;但从照片上看,他却面带自信,仿佛是即将要展翅高飞。克莱因让他的摄影师用照相机记录了那次行为,照片随后被刊登在报纸上,在巴黎立即引发轰动。不明真相的人不免为他的健康与安全担忧。事实上,那不过是一张人工合成的照片。人们没看到的是,克莱因坠入的是柔软床垫,而非坚硬的地面,更不是虚空。

那么,他为何如此呢?彼时,美苏两国疯狂展开“太空竞赛”的拉锯战,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对于失去重力、摆脱地球的想象。至于克莱因,他坚信,人只有通过身体才能把外在的物理现象体验成内在感受。于是,他决定纵情一跳,献身投入。虽然,在保护措施下,最终并未真正坠毁。

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1965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表演博伊斯的《如何向死兔子解释图画》

图片来源:网络

阿布拉莫维奇的“精神导师”博伊斯,曾在1965年完成了一件让人倍感晦涩的行为艺术。他把蜂蜜和金粉涂满脑袋,右脚鞋子上系着一片钢鞋底,左脚鞋子上系着毛毡鞋底,怀抱着一只死兔子,煞有介事地向它解释着绘画作品。整件作品持续三个小时,起初观众只能置身门外,隔着窗户观察他的行为。直到最后,他们才被允许进入房间,而那时仍旧抱着死兔子的博伊斯却转身背对着观众而坐。

这件名为《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的作品,充满了萨满教的象征主义元素。尽管借助了巫术的形式,但他所表达之物却另有其他。其中,黄金意味着太阳的能量;蜂蜜象征着重生,钢与毡的鞋底分别对应着坚硬的理性和精神的温暖。至于兔子,这位豪言“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大师,向来对万物持有平等观念。在他看来,兔子与人无异,死与生也并无差别,而艺术显然就是两个不可沟通之物中间的媒介,传递着神秘主义的能量。

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床上和平,1969

列侬与小野洋子的《床上和平》

图片来源:网络

这或许是最广为认知的参与式艺术,又或者是最不像艺术的一次宣言。1969年,摇滚明星列侬与已经怀有身孕的艺术家小野洋子,在阿姆斯特丹的酒店之中,保持着长达7天不下床的行为。期间,房门敞开,他们就穿着卧室内的衣服,躺在床上接待记者与政治人物的访问。列侬把那次行为称为“床上和平”,并且反复高唱着他的反战歌词——Make Love, No War!

哪怕到了如今,这种邀请观众前来观看自己躺在床上的举动,在大众视野下或许仍旧会被认定为“不雅”。然而,当时的两人却对此并不在意。在他们看来,来自艺术家的邀约和来自公众的参与,两者共同构成着和平的本质。更何况,躺在床上一周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小单位的和平。诚如列侬本人所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躺在床上一星期而获得和平,在寻求和平的各种方法中这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

安东尼·葛姆雷:身体雕塑,1970年代

葛姆雷根据旅居印度经历而创作的《沉睡之地》

图片来源:网络

身体与行动,并不是行为艺术的专利。即便是看似无关的雕塑领域,同样可以采用别样的姿态践行它的初衷。譬如,著名的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1971年,他从英国远渡重洋抵达印度,旅居三年之久。其间,他深受历史遗迹、佛教雕像、瑜伽仪式与印度宗教的文化熏陶,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地注入到自己的雕塑创作之中。

在此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葛姆雷的艺术主题始终与那次印度之行息息相关。他无比坚定地认为,他创作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探索身体与自我、意识以及世界的关系。因此,观众们也经常把他的人形雕塑看成是作为替身的身体,即便是伫立不动,也无异于是一场静态的行动。这种以静为动,仿佛更能凝聚住人与世界之间蕴含的能量。

谢德庆:打卡,1980

谢德庆《打卡》,1980

图片来源:网络

从1980年4月11日开始,整整持续到1981年4月11日,谢德庆用了整整365天的时间才完成《打卡》这件作品。其间,每小时打卡一次,不分昼夜,24小时不休不歇,而他也不得不忍受着生活被打卡撕成碎片后的难熬,挣扎在因睡眠不足而无时无刻不在发作的半梦半醒之中。

或许,观众会认为如此耗时漫长的无意义举动显得太过荒诞。打卡的行为来自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艺术家却把它推向极致,成为骇人听闻的苦役。这与其说是故作夸张地恐吓,不如说是揭穿了某种福柯式的观点:社会塑造着人的行动,并在行动中规训人的身体。谢德庆只是把自己献祭成了一个实验品,替人们进行了牺牲。

弗朗西斯·埃利斯:实践的悖论,1997

在墨西哥城街头徒劳推冰的埃利斯

图片来源:网络

弗朗西斯·埃利斯是一位不断迁徙的艺术家,亦是强迫性流浪者。他最被大众所熟知的作品当属《实践的悖论》。彼时,艺术家移居到墨西哥城。他在街上推着一块巨大的冰块行走,从早上9点开始,整整走了9个小时,直至冰块在高温中彻底融化成一滩水。

如果按照日常生活的逻辑,在街头漫无目的地推行冰块,确实是一件徒劳无功的事情。然而,移民身份却让艺术家获得了更多的局外人视野去重新审视这件事。正如移民的生活处境,他们试图融入环境而作出的努力,何尝不也是经常白费功夫和毫无疑义?在另一个维度上,这或许也跟埃利斯的艺术观紧密相关。在他看来,艺术家并不仅仅是做东西(make things)的人,更应该是做事情做事情(do things)的人。所谓做事,那就必须要让身体在行动中去完成。只要去做了,哪怕白费功夫,也充满意义。

詹姆斯·特瑞尔:冥想空间,2000年代

特瑞尔的冥想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

只要走近詹姆斯·特瑞尔的空间装置,你就会发现它似乎也是“皇帝的新衣”——房间里空无一物,除了高饱和度色的灯光,什么也没有。倒也无须质疑艺术家在装神弄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喜欢把光作为一种物质材料,但是我的媒介是真正的感知。我想让你感觉到你的感觉,看到你自己见到的物件”。

观众被邀请至他的“房间”,感受光,感受由此而来的感官刺激、原始感知、视觉与心理的转换,更为重要的是,他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光射到自身意识过程中产生的冥想。这就是特瑞尔想要观众参与的方式。为了更专注地沉浸于冥想,特瑞尔甚至在中国和日本的寺庙里打造他的光感空间。他对东方智慧充满敬畏,不惜让作品成为禅修之地,让观众在其中打坐、躺卧、置身其中感受内心中的真谛。

《人用站立装置》,2012,木头、水晶,200 x 115 x 65 cm

从杰克逊·波洛克的“行动绘画”到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再到艾伦·卡普罗的“偶发艺术”,我们见证了身体与行动在艺术表达中的不断觉醒与升华。阿布拉莫维奇亦是如此,她坚信身体塑造灵魂,行动是通往精神世界的桥梁。她以身体为媒介、行动为方法的艺术实践,深刻挑战并重塑了我们对灵肉关系的传统认知,她的行为艺术方法是一种基于当代审美与文化语境的创新表达,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精神世界。

正在展出

点击海报购票

点击上方海报购买

票价:180元

注意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展览四楼【阿布拉莫维奇方法体验区】同时间段限流80人。为了确保最佳观展体验,参观需提前预约:

1

2

请至少在预约时间前 10分钟到达4楼入口,并按照现场志愿者的指示,将手机、相机及其他电子设备暂时寄存。4楼展厅内禁止拍摄。体验结束后,请及时取回您的物品。

3

4

如未成功预约,您可以在现场排队等待入场。请务必仔细阅读【阿布拉莫维奇方法体验区】的观展细则,艺仓美术馆无法保证您能够完成入场体验。

(来源:艺仓美术馆 MAM)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凯奇”创意产品引领行业发展

既能够组建出滑梯让小孩子游玩,又可以组合成各种造型让儿童进行拼装,就像是“放大”到真人尺寸版的乐高积木一样可以随意变换——凭借着全新推出的“万能魔方”以及一系列创新产品,凯奇集团有限公司一季度取得了销售订单的新增长。

来到凯奇集团的办公大楼,全新装修的产品展示区域已经快要完工。三层楼的展区内,凝聚了凯奇近几年来在产品设计研发上的所有“心血”。同行的该公司市场部总监赵蕊丹告诉记者,今年和往年一样,每天都会有许多客户代表来实地参观,近距离接触公司的最新产品。“除了购买产品以外,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为客户制定游乐设备整体方案来达成合作。”

据了解,凯奇集团创建于1995年,近5年来投入大量资金专门用于产品的创新和技术开发。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每一件产品都不断坚持向“智能化、人性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早在2013年,凯奇就完成了‘机器换人’,公司拥有3万多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厂房及100余台各类自动化专业生产设备,设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凯奇集团董事长章定长介绍说,目前在职员工4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40%以上,拥有3000多个规格品种,300余项自主创新专利。

“在学前教育领域,未来市场容量可以达到5000亿,这也是凯奇目前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们从2009年开始,就筹建了企业研发中心,致力于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去年新疆建区60周年期间,也正是凯奇产品在教育领域的高品质和好口碑,让我们与政府部门达成了合作。”在章定长看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作为前提,通过桥下生产基地对于科研创新的坚持,以及上海营销中心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继续延伸,凯奇能够在5年内成长为年产值30亿元的教玩具龙头企业。

21年的创新理念和品质坚持

“精准研发、持续创新”是凯奇多年来的核心竞争力,正因如此,章定长把创新和质量当作是企业的生命。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幼儿健康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第一要素,产品无毒、环保、达到食品级的要求是凯奇产品的质量准则。

在安全性的基础上,章定长不断注入创新理念,推出了“海盗船”、“蜘蛛侠”、“悬浮岛”等引领业内发展的游乐设备产品,让注重产品创新的凯奇品牌不但收获了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成为了业内学习模仿的对象。

每一件看似普通的小型玩具都包含了他对材料安全的把控以及儿童防碰撞设计这些“看不见”的努力。特别是在工艺材质上,章定长更是通过铝合金模具,滚塑工艺等最新工艺技术的不断升级,让产品工艺达到了领先水平。

如今,凯奇的产品不仅遍布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的高档住宅区、主题公园、大型商场和学校等场所均有“凯奇”牌游乐设施。

优质产品“联姻”麦当劳

在章定长的带领下,依靠创新研发,凯奇在户外游乐设备与幼教系统配套设施领域一直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从政府机构到学校,凯奇不单在国内市场有了名声,更是通过与国际快餐品牌“麦当劳”合作,打响了知名度。

2009年,在美国参加展会期间,凯奇与麦当劳达成了合作。章定长回忆说:“那个时候麦当劳公司的人到展会上寻找合作,我们带出去的产品让他们非常惊喜,他们随即决定到中国实地考察。”

经过深入接触之后,凯奇就以每年1000万元的合作项目,签约成为了麦当劳餐厅游乐设备在亚太区域的唯一供应商。此外,凯奇还与乐高、恒大以及万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

进军学前教育实现“产品+服务”

2014年,凯奇上海工业园区启动,并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授权下成立了“中国凯奇学前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凯奇针对儿童学前教育所建立的研发和教育平台,专门为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提升管理能力,关注学前教育对儿童身体和智力开发等方面。

在章定长看来,“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地让学前教育领域迎来了快速发展。所以,他们建立上海营销中心,并将继续建造一所高端幼儿园,实现学前教育领域的战略性调整。

从教玩具产品研究出发,该中心还增加了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通过集合中国一批学前教育领域的教授学者,组建专家讲师团,定期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在拥有凯奇创新教具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优质的教育培训体系,章定长很有信心。

凯奇的创新“魂”

历经21载的拼搏,章定长掌舵的凯奇集团有限公司现已拥有上海、温州两大研发、生产基地。

从一家小企业,发展到占地8万多平方米的全国无区域跨行业集团,章定长始终保持学习、观察身边无处不在的优秀产品设计理念。看到生活里自己喜欢的细节设计,他会留意并记录下来,与自己的团队进行分享和讨论。

通过每个阶段的发展和摸索,已经在教玩具行业中“独占鳌头”的凯奇,还将继续向着学前教育服务领域不断延伸。

在“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坚持高品质产品线路的凯奇集团,一定也能紧跟逐渐火热的学前教育市场,继续做强、做大自己的品牌。

铝合金门窗

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品牌系统门窗

上一篇: 凯信慧全铝家具禅城旗舰店:提供全屋铝定制一站式服务
下一篇: 凯越更换节气门,铝合金气门室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