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vian获新专利在电动皮卡车厢安装可拆卸电池组当增程器
57
2025-01-09
文章目录:
1、安徽凤台:“田秀才”的桑梓情2、安徽凤台:小小“议事亭”议出村民幸福感3、安徽凤台:留住记忆和乡愁 宜居宜业更宜游
安徽凤台:“田秀才”的桑梓情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悦耳的手机铃声响起,“理事长,麦田里草芽子出来了,现在能不能打除草剂?”“不急,不急,等两天草全部出土后才打药……”11月29日一大早,陈传安边通过车载蓝牙回答着,边握紧方向盘,奔驰在乡间公路上。
“刚刚是李圩村脱贫户丁玉起的电话,这段时间正是冬季小麦田管的关键期,每天俺都要接到很多农户的咨询电话。”陈传安稳稳地开着车介绍着。
年逾五旬的陈传安,是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的种粮大户,也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因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了残疾。但陈传安不依不靠,扎根乡村15年,趁着土地大托管的春风,自主创业,创办农盼水稻机插服务专业合作社,推广机械化育秧和机插秧新机械、新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田秀才”。通过多年的奋斗打拼,陈传安的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首批示范社,他也先后被评委安徽省“自强模范”、 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全国农机使用一线第一批“土专家”等。今年,陈传安又被评定为凤台县首批“乡村工匠”,并主动请缨加入镇里的“五老人员”队伍中。
“俺小的时候就残疾,受到很多人的帮助,这些年来,在创业的时候,县里、镇里和村里也都给了俺很大的扶持,现在创业成功了,也应该多回报社会。”陈传安说。
成为“五老人员”后,农闲之余,陈传先就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这一未来工程上,相继向店集、后海、李圩、周圩等多个村的关工委捐款捐物近万元,只要镇里开展的关工活动,他都积极参加,捐助困境学生,慰问留守儿童,他也是一马当先。作为“五老人员”,陈传安还经常应邀走进周边的乡村小学,开展“乡村工匠”进校园,以自己的经历和励志故事,现身说法,激励孩子们从小立志,成才成人。
乡村“五老人员”,既是乡贤,也是当下乡村振兴方面的人才资源。为此,凤台县进一步拓展关工工作外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我为乡村振兴献一策”活动,并设立“乡村振兴·五老助力”联系点,陈传安的合作社成为了首批联系点之一。
陈传安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和农技优势,在群众会、院坝会、田埂会中开设多形式的“流动课堂”,或是通过微信分享,解疑释惑,用群众易于理解的“土方法”“大白话”将先进的生产方法、高效的种养技术带到农户中去。与此同时,陈传安还创推“农业辅导员”新举措,发现和选定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种养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开启“师带徒”新模式,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中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资源。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陈传安在土地托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将身边的脱贫户、残疾人作为帮扶重点。杨村镇韩湖村90后小伙韩壮,先天驼背,抬个头都很困难。他一直想找一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工作,能自食其力就行,然而一直没能如愿。陈传安得知后,主动找到韩壮,资助包括韩壮在内的6名残疾人参加县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学成后,陈传安根据他们每个人技术程度的高低及自身残疾实际,因人而异安排相应工作,陈传安的合作社也被评为首批凤台县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和淮南市“阳光助残”示范基地。
杨村镇彭庄脱贫户苏修五老两口都已古稀,女儿是二级残疾,家里的十几亩地,无力耕种,更种不精,土地托管之前可以说是都不够本。陈传安主动找到他们,把十几亩地托管过来。如今苏修五一家三口每年每亩不仅能获得800元保底收入,还能另外得到一笔托管分红。“俺这老胳膊老腿的,哪还能干动活,眼看着地就要抛荒了,这可多亏了陈传安哦!现在不用操心都能挣钱。”苏修五高兴地说。
如今,陈传安的合作社已发展社员成员三百多人,拥有高速插秧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机、育秧备土机等农机具200余台套,标准化育秧基地30多亩。截至目前,已共计托管托管耕地近2000亩,农业化服务订单4300多亩,其中还为苏传军等25户脱贫残疾人家庭减免了水稻插秧、病虫害防治等费用。(王晖 徐艳友)
安徽凤台:小小“议事亭”议出村民幸福感
如今,安徽省凤台县杨村镇前圩村的村民们没事就前往村里建起的“议事亭”,在这里或者聊聊“家长里短”的小事,或者商议商议村里的大小事……这座“议事亭”已经在干部和群众中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据悉,今年年初,杨村镇前圩村利用田边的一小块空地,为村民们搭起了一座可以纳凉休息的小亭子,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为“议事亭”。农闲时,村民们在这里纳凉聊天,把大家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反映给村委会干部,让村委会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百姓事无小事,细微处见真情。“议事亭”让村民有了新去处,让议事有了新平台,让问题解决有了新渠道。自从建了“议事亭”,居民群众有大事小情、烦心的事,都往这里跑,寻求村里的帮助。小小“议事亭”虽然简朴,却成为村民们畅所欲言、民主议事的好地方,也成为村党支部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广聚民意的载体,实现了党组织联系群众“零距离”、党员服务群众“零距离”。
与此同时,杨村镇司法所还在“议事亭”里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让群众更加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群众依法办事,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大事小情都能在“议事亭”里商量着办,使“议事亭”成为群众协商议事的好去处。 (王晓光 耿文娟)
安徽凤台:留住记忆和乡愁 宜居宜业更宜游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
连日来,细雨纷飞,2辆中巴车游客的到来,打破了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八庄村苏家湾屋场的静谧气息。
八庄村位于西淝河岸边,紧邻杨村镇集市,村民以苏姓为主,以前世代靠捕鱼和小手工业为生。苏家湾屋场是八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根据村里以前分别靠酿酒、磨豆腐等为谋生手段的苏家六兄弟的房屋为原型而建的。每个小屋场里,都按照六、七十年代的模样摆放,游客既可以全貌欣赏整个屋场的场景,又可以到每个小屋场里过一把实际操作的瘾。
“没想到在这里还保留着原来的东西,看到这些,感到很亲切,和我小时候的简直一模一样。”游客汪琳一边参观一边激动地和同伴说。
“八庄村美丽乡村建设于2018年4月份始筹备建设,在建设初期,凤台县美丽办的工作人员多次来帮我们分析,根据俺们村实际,提出了整治环境、建设屋场、留住乡愁的建设思路。”杨村镇副镇长、八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亚永自豪地介绍道,建成3年来,效果非常好,省里来验收的专家都很赞赏这里的建设。
近年来,凤台县美丽办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谋划,补短板、抓特色,早实施、快建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纯大拆大建搞好乡村环境整治,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每个村的实际,突出每个村的特点,在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凤台县美丽办主任马洪明介绍说,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对于每个村,他们都要先到村里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并根据实际,与大家一块商量建设方案。八庄村的建设,就是他们在了解到当地历史和百姓生活习惯后,打造出来的“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八庄村,整齐干净的水泥路和青红色的砖路连通了家家户户,干净的庭院,房前屋后整齐的菜园、统一的篱笆、朴实的村规民约和串联起来的屋场文化,让人不由勾起了儿时的记忆,升腾起淡淡的乡愁。据王亚永介绍,正是因为村里这种保持原貌的建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随着知名度的提高,现在每到周末都有不少人前来游玩,村民的收入也因此有了提高。
既有“颜值”,又有“气质”。如今的八庄村,美丽屋场不断扮靓,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产业提升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正被激活。
“我们在八庄村大力推进‘一村一屋场’建设,在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加强硬件设施配套建设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学习的场所和推动党建、文化、产业等实施的载体。”杨村镇人大主席胡焕刚表示,通过建设屋场,八庄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人心也更齐了,群众参与村级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形成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从而在全镇形成了良好氛围,进一步助推了乡村振兴。
“下一阶段,我们将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常态长效、推进‘一村一特色’建设,擦亮乡村振兴靓丽底色,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美丽乡村。”胡焕刚说。(朱红颖 罗杰 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