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淄博这些地方计划停电涉及6区县
84
2025-01-15
决胜“十三五”全面奔小康
——访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城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为抓手,以全面小康目标为统领,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擎,以全面依法治县为保障,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运行平稳、转型加快、结构升级、支点有力、动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县委县政府按照“一个引擎九大龙头”的布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全力培育特色农业、山地旅游、现代服务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预计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01.8亿元,年均增长17.4%,人均GDP达27292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1.3亿元,年均增长21.8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6亿元,年均增长27.29%;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91亿元,年均增长27.29%。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城区、景区、园区、库区、乡镇、农村等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瓶颈得到逐步解决,全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50公里,普通国省道干线总里程达717公里,农村公路1908.7公里。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10861.92万元,建成了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工程性用水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切实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供电可靠性达99.86%。切实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各类通信基站1378个,行政村通信信号实现全覆盖。
——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米箩布依文化园、陡箐苗族文化园、海坪彝族文化园、龙场白族文化园等“四大文化园”建设,水城农民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紧扣“生态美、百姓富”目标,千方百计推进自然生态修复、推进自然生态保护、推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9.4%。
——扶贫开发实现新突破。累计争取中央和省市扶贫资金4.25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9.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5.41%下降到24.81%,贫困乡镇发生率由78.79%下降到1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49元,年均增长12.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75元,年均增长17.95%。
以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为新的起点,“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建设。一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以“八大产业”为主体,按照“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扎实推进“七大农业园区”、“九大产业带”和“双百产业长廊”建设。二是坚定不移地走“大扶贫”之路。按照“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时间节点,落实好“五个一批”措施,完成好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小康。三是坚定不移地走“大党建”之路。按照从严治党要求,加强乡镇两个“一把手”队伍建设,抓好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干部职工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组织保障。四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以水城经开区和发耳工业园区为平台,围绕煤电化、煤电铝、煤电钢、煤电材“四个一体化”,推动工业经济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集约发展、清洁发展。五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按照“三地同城”发展要求,加强双水城区改造升级,努力让城区更加美化、靓化。六是坚定不移地走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启动双水冷链物流中心第二期工程建设,切实将服务业培育成水城新的经济增长极。七是坚定不移地走大健康旅游发展之路。围绕“大旅游”发展“大健康”产业,重点抓好野玉海、百车河、北盘江、米箩园区等景区景点建设。八是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按照“生态美、百姓富”的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建设等工程,让水城大地常绿、碧水常流、空气常新、土壤常净。九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创新之路。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以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以创新增添转型升级的动力。
在“四条新路”上走前列
——访六枝特区党委书记杨昌显
“十二五”时期,是六枝特区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六枝特区建立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六枝特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突出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积极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谱写六枝新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力再上新水平。预计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7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1倍,年均递增17.21%;财政总收入达到17.2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61倍,年均递增30.0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9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5倍,年均递增35.38%; 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9.28倍,年均递增49.4%。
——基础设施再上新台阶。六安城际铁路六枝段开工建设,六六-六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乡村道路不断完善,全区公路网总里程达2722公里,较“十一五”末新增202公里,乡镇、建制村通达率均达100%。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巩固,水、路、电、气、讯网不断完善。
——产业调整再上新阶段。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区农业总产值实现26.28亿元,较2010年增加191.7%,年均增速38.34%;工业总产值完成150.77亿元,较2010年增加141.30%,年均增速17.21%;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0.52:46.12:43.36调整为14.02:39.97:45.01,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新型城镇化再创新局面。“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1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从2010年的31.2%提升到2014年的35.76%,提高4.56个百分点。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深化改革再添新动力。“十二五”期间,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特区、乡镇两级政府效能不断提高,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生态建设再创新成效。“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33.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分别为99.1%、100%。
——民生改善再创新业绩。“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战略,减少贫困人口12.75万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工程投入为“十一五”时期的18.58倍,前所未有。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01倍、2.25倍,提前完成全面小康社会预期计划。
展望“十三五”,站在新起点上的六枝,将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的安排部署,奋力打好工业强区、特色农业产业、新型城镇化、大健康旅游业、生态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六大攻坚战,在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条新路”上走前列、“五个前列”上当尖兵,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预计,力争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9400美元以上;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财政总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2亿元,年均增长16%。
立足新起点推动新跨越
——访钟山区区委书记张涛
回眸“十二五”科学发展铸辉煌——
五年一个刻度,盘点“十二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历史单元”,是钟山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
这五年,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83.65亿元提升到2014年的343.66亿元,今年预计达到388亿元,年均增长15.63%,处在“高位运行”。顺利通过了省级小康达标验收,小康实现程度达97.2%。结构调整跑出“加速度”,三次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1:55.6:43.4调整为2014年的1.3:52.7:46。城乡统筹展现“新面貌”,现代城市、特色城镇、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四位一体”建设如火如荼。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月照机场通航,“六六高速”等建成通车,步入“航空时代”、“高速时代”,“高铁时代”指日可待。生态建设取得“新成绩”,“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完成人工造林19.76万亩、石漠化治理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7.51%。民生福祉呈现“新景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7.45张;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3万人;贫困人口减少3.27万人,5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全部实现“减贫摘帽”。
展望“十三五”蓝图绘就迎起航——
五年一个跨越,钟山区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放眼“十三五”,发展战舰扬帆起航。
——坚持加快发展,保持一个后发赶超好速度。把抓项目扩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把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平台,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13%左右,为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坚持创新发展,走出一条转型升级好路子。围绕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目标,推动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
——坚持协调发展,构建一个城乡统筹好格局。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主动融入“三地同城化”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现代城市、特色城镇、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四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20户以上村寨“1+N”提级改造,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构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一个绿水青山好生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标,在“护绿、治绿、管绿、增绿”上下功夫,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设一个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好生态。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好环境。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搭建开放平台,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大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把钟山打造成为优质服务的高地、要素聚集的洼地、投资创业的福地。
——坚持共享发展,形成一个群众点赞好局面。以小康目标为引领,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出行和社会保障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紧紧依靠“三变”改革的纽带,用好用活省委“1+10”、市委“1+10+6”扶贫攻坚配套文件,确保2017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统筹抓好农村贫困群众和城市低收入群体脱贫问题,做到小康路上不丢一户、不落一人。
蓄势待发再创佳绩
——访市委常委、盘县县委书记付国祥
“对账”十二五:成绩“可圈可点”,金彩盘县更加精彩
“十二五”以来,盘县坚守发展、生态和安全三条底线,以“全市作表率、全省创一流、全国上名次”为标杆,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498亿元,是2010年的2.37倍,年均增长16.95%;人均生产总值达47656元,是2010年2.36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预计达47.5亿元,是2010年的2.78倍,年均增长22.69%。2013年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排名87位,2014年、2015年排名分别为第85位、83位。
产业转型升级添活力。投资41.3亿元建设农业园区30个(省级9个),实施农业产业79.75万亩。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四个一体化”建设,建成黔桂煤电化建、盘北煤矸石电厂、土城矿瓦斯发电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紫森源煤矸石提取铝硅铁钛镁等有价元素中试成功。3个开发区(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94亿元,入园企业达432个;2015年红果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完成投资19.6亿元,建成乌蒙大草原、妥乐等景区;投入2.6亿元发展低空飞行旅游,使盘县成为全国西南地区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加快发展旅游、物流、金融、健康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6.3:72.9:20.8调整为2015年的7.4:65.9:26.7。
生态与发展齐飞共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39%提高到50.43%,荣获“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特色魅力目的地城市”、“美丽中国示范县”等称号。
城乡一体建设新家园。统筹推进现代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建设,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和“中国最佳适宜居住城市”称号。主城区面积拓展到19.6平方公里,人口达20余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5%。
民生福祉乐万家。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93.5公里,水盘高速建成通车,沪昆高铁盘县段、盘兴高速建设加快推进,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建成卡河、鱼洞坝、白河沟3座中型水库,水库库容达1.26亿立方米,解决48.6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三变”改革全面铺开,32.8万亩土地资源变股权,8909.3万元财政资金变股金,10.6万农民变股民,带动入股农户人均增收1320元。
“奋进”十三五:蓄势待发,再创佳绩
“十三五”期间,盘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行动总纲,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守住发展、生态和安全三条底线,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着力抓好循环经济、农村改革、山地旅游三件大事,坚定不移地走好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之路。到2016年,实现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8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1000亿元、46000元、16500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2015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53%、62%以上,把盘县打造成现代城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大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区域经济中心,建成贵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靓丽的西大门。
平地起高楼聚力谋跨越
——访钟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邓志宏
“平地起高楼”,这是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十二五”期间的真实写照。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2010年4月红桥新区成立以来,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完成了当初既定的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发展目标,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钟山经济开发区经济总量年均大幅提升,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4亿元,到2015年的预计完成81.35亿,年均增长125%;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0.2亿元,到2015年的预计完成5.5亿元,年均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3.3亿元,到2015年的预计完成80.87亿元,年均增长90%。基本按计划实现“十二五”期间的规划目标。
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钟山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轻工业、现代物流业,累计吸引省外资金215.85亿元,引进了一批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生产项目和十大专业市场,产业项目由2010年的个位数,发展到2015年的建成投入使用65个,工业产值大幅增加。建筑体量达220万平方米,海关监管仓、商检、仓储加工等配套完整的十大专业物流市场,已形成六盘水乃至贵州西部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以制造、轻工加工和现代物流为主体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十二五”期间,钟山经济开发区建成红桥路、12号路等主次干道约65.36公里,在建北干线、南干线等道路约45.5公里;水、电、气管网、通信等配套功能同步推进,核心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四横十八纵”交通路网架构已初步成型,良好基础设施为钟山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聚力谋跨越”,这是钟山经济开发区“十三五”的努力方向。
“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实现,产业发展是关键,对此开发区进行了长足的思考。一是依托“云上贵州.安全云”项目,全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知名企业与梅安森公司合作;同步引导一批中小微企业进入红桥为“安全云”项目做上下游配套,打开大数据产业在红桥新区的发展空间。二是依托华夏中璟、中东贸易等电商平台,打造区域性电子商务产业园。三是依托西南天地平台,打造集装备制造、加工维修、研发培训为一体的“园中园”。四是以龙头山地块、雷家坡地块、石龙槽子地块载体,引导客商前来投资养老、旅游地产和旅游综合开发及大健康产业,培育出旅游及大健康产业类项目。五是以现已入驻的新能源汽车摩托车产业项目为主导,引导一批新能源产业配套项目及新能源机车装配制造项目入驻。六是继续强化对存量项目特别是投资规模大的项目的跟踪和服务,围绕瑞都建材、鑫钢源型材市场、鸿海建材项目,寻求战略投资者配套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新型建材园。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