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学者共话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与成长平台华余基金
151
2025-03-04
阳春三月,走在虞城县稍岗镇冯庄村大街上,除了看到来往不断的物流车,就是从村民家中不断传出的机器轰鸣声:生产五金工量具的,加工家具用品的,专业设计制做模具的……这里的农家庭院摇身一变成工厂了!
冯庄村这个仅有1500余人的小村,依靠稍岗镇五金工量具产业背景,发挥党支部带动效能,发掘本土人才优势,补全产业链条,发展民营企业218家,光规模以上企业40多家。他们这种“开门是企业,闭门是住户”的家庭式生产企业模式,大到工人数十人,小到就夫妻两人,以家族型、协作型、朋友型等相互依托,形成了庞大的五金工量具加工体系,生产钢卷尺、螺丝刀、厨房用铁丝球、日用垃圾筒、胶棉拖把……
支部带起来,产业做起来
“村干部都有自己的企业,这也是对村民的相互带动和引导。”村委会主任张留永说。他创建的新世纪工量具有限公司主产钢卷尺条,从钢带到尺条,有4条生产线,带动当地塑壳业、民间组装小作坊20余家。冯保林,1994年担任村委会主任,201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做钢卷尺20多年。
2012年前,该村依靠镇钢卷尺生产优势,主产钢卷尺,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2012年始,该村加快产业调整,村“两委”全体发力,由单一钢卷尺向五金工量具及日常家用产品发展,品种由五六种发展到电工刀、扳手、管钳、螺丝刀、塑料拖把、扫帚等30多种。
“三年前,家里两个孩子上学,俺和媳妇都有病,没技术,地里也刨不出啥食,唉,那时候穷啊。”正和妻子在家里装钢尺的贫困户冯显金说,村“两委”得知这一情况后,利用危改资金为他们新建厨房、整理小院,“俺两口装一把尺子挣5毛钱,一天能装400多把、挣200多元。装好的尺子还能拿出去再卖,又能创收一些。2016年6月就脱贫了。”
市场活起来,产品多起来
“我们引进了注塑机和新技术,以前,这一根疏通器成本在7块钱左右,现在成本就三四块钱。”商丘蓝马工量具有限公司老板冯冶国说。两年前,他还和其他村民一样主做钢卷尺,随着市场多元化,他把日用品、不锈钢管作为新产业扩大规模,聘请4名回乡大学生,进行线上接单,市场逐步激活,产品品种不断增多。
“现在俺村有五六十个注册商标,很多产品出口德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村第一书记陈士申说,更令人欣喜的是,该村一部分村民成为新的“电商”,现已有电商30余家,物流公司4家。目前,60%的产品都转到线上销售,还有100多家农户以厢货配送方式,将40%左右产品直接由工厂销售到商户。
随着产品多样化,来料加工成了该村新型产业。村民冯建坤、冯向阳家中都有一个小型组装车间,自家有厢货车,平时从厂里拉来钢卷尺、拖把、美工刀等零件,小两口在家组装,忙时聘请三四位街坊邻居,一周出车一次,上北京、下义乌,走云南、去吉林,完成从出厂到小商贩的直接出售,每趟出车利润在1万元左右。目前,除西藏外,该村及其附近村的厢货车奔跑在全国各省各地。
69岁的村民佟广修和老伴都在蓝天工量具厂“上班”。正在车间一角弯疏通器的佟广修说他不一样,“俺是哪厂有活去哪厂,哪家工钱高去哪干,昨天挣了快100元,俺这年纪,挣的不少了。”
另外,针对村里的贫困户,蓝马公司把生产出来的半成品让贫困户带回家组装,按件计费,村民组装好后可以交回厂里,也可以自己去卖,从而方便了一些老人“宅在家里把钱挣”。
空项补起来,链条全起来
“以前,我们都是从这家进尺壳,从那家进尺条,自己组装钢卷尺,现在俺村就有注塑机、模具机,自己就可以生产了,啥都不用再从外边进了。”该村的圣达工量具有限公司老板、村民冯红星说。
该村的腾飞管业有限公司老板、村民张腾飞更是喜不自禁,他拿起一把刚刚下线的扫帚把,自豪地说:“以前苦于没有钢管机,只能从别的厂家进货再组装。后来俺买了钢管机,现在全国40%的钢管都是从俺村出去的。”
蓝马公司对面,是村民冯亚浩的钢管厂。冯亚浩三年前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被安排在建设银行某支行上班,但他看到哥哥冯亚蒙的钢尺厂非常红火,就辞职办起了钢管厂,为附近村民的家庭作坊提供产品配件,年效益在百万元以上。
村能人唐志杰的“三合模具厂”里,工人已经下班,唐志杰还在一台数控铣床上调控着数据。两年前,看到村里的产业转型,头脑聪慧的他也办起了模具厂,新进了铣床、效电等设备,填补了村里的产业空项。生产链条完善了,产品多了,类型更全了,相应的物流、电商等“空项”也得到了补充,一下子开了3家物流公司,每天数十辆车来往于村里的大街小巷。
村西街,黑豹物流公司的姜帆刚送走一车钢卷尺,正坐在门口歇息。“俺这边每天能走三五车、五六千件货,村里产业活了,俺这边也有干不完的活。”姜帆说着笑起来。
村民李沼波家位于冯庄村中心位置,他是村里的最大电商,2018年,他放弃了在派出所的文职工作,和妻子一起开起了网店,平均每天出货量在3000件左右。
“废尺条也能挣钱。”冯庄村东北角,今年30岁的年轻人王臣报找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利用废尺条加工“啪啪圈”。村里数家尺条加工厂,废旧尺条、残次尺条的处理一直是一大难题,王臣报从互联网上得到启发,用残次尺条做成“啪啪圈”、发夹、门窗边条等,招来7名附近村民来家做工,新进了7台小型机床,产品通过义乌发送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