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缺点同时定制中国特供车值不值得购买
81
2025-01-17
“逛大楼去!”上世纪80年代,若到周末时,很多父母会给孩子这样的承诺。随着时代发展,百货大楼在如今的阜阳商圈中已不复当初的“龙头”地位,但当年大楼正式开业时热闹的场景,却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定格。
首次接触现代商业模式
上了年纪的阜阳人都知道,在改革开放前,阜城商圈主要集中在如今的鼓楼、北关一带,如今的人民路、颍州路等还是一片小砖瓦房。那时候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的销售形式是通过计划、调拨来完成。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千店一面的老式百货商店已不能满足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在1976年县级阜阳市成立后,时任阜阳地委行署领导为了城市的发展,决定在人民路、颍州路建立一批商业网点,以扩大城市规模,阜阳市百货大楼的筹建计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1977年,阜阳市商业局开始筹建阜阳地区第一座综合百货商场——百货大楼。按照阜阳地区建筑公司的最初设计,阜阳百货大楼应是一栋四层大厦,营业面积为一万多平方米,将成为阜阳乃至整个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百货商场。
但是,因为政府财政紧张,大楼的建设工期一拖再拖,来自各界的压力与质疑,也让大楼的建设方案一再修改。
百货大楼第一任总经理胡学章后来回忆说:“当时市商业局的同志到省商业厅汇报百货大楼筹建情况时,商业厅的同志表示不理解,说阜阳一个小县城盖这么大的大楼干啥?留着装红芋片子?”
面对来自各界的冷嘲热讽,阜阳人顶住压力,想尽办法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是通过集资招工的方式筹集来的,由此也产生了阜阳商圈的第一批“买工”人员。
阜阳百货大楼工会副主席张杰便是首批通过“买工”进入大楼工作的营业员。
“当时我高中毕业后在家,得知有机会进入单位上班,父母便第一时间想法设法帮我报了名。”张杰回忆说,首批百货大楼的工作人员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主要的领导干部由各单位抽调而来,绝大多数的营业员则是通过集资招工的方式进入百货大楼,这在当时的阜阳还是第一次。
最后,百货大楼修改了设计,西墙和北墙各向内退了3米多,总面积也缩小为九千多平方米。为了使百货大楼显得更加美观时尚,单位领导特地请来上海工艺美术装饰公司对大楼内外实施装饰,店名“阜阳市百货大楼”几个字由阜阳著名书法家顾祖英书写,最终,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商场终于顺利建成了。
1982年末,张杰和200多位同事一起参加了开业前的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为3个月,在如今的阜阳火车站附近一家酒店进行。期间,张杰第一次接触了现代的商业模式,包括营业员站立服务、热情接待、百问不厌等,这些如今看起来很常见的商超经营模式,对当时的阜阳来说可以说是头一次。在商场做营业员,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坐在柜台后聊天嗑瓜子,也不再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大家第一次了解了热情服务消费者的理念。
开业当天大门玻璃被挤破
1983年2月7日,阜阳市百货大楼隆重开业,群众购物热情也在这一天得到释放。据时任阜阳县级市委书记杨彬2006年10月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开业那天,原打算由我和时任地委书记陈硕峰上午8时剪彩,不到8点钟,购物人群已经挤满广场周围,刚一开门未等剪彩,许多顾客蜂拥而入,门窗玻璃被挤烂好几块。”
阜阳百货大楼副总巴金山和张杰自幼便是邻居、同学,也一同通过“买工”的方式成为当年大楼首批工作人员。
“原本我们计划是8点正式开门,结果我7点钟提前来到大楼时,已经是人山人海,被挤得水泄不通了。”巴金山说,因为人们热情高涨,事先准备的领导讲话、剪彩等流程也全部简化。
如今见多了大商超、城市综合体的人们很难想象,贫瘠的阜阳地区首次出现大型综合商场,带来的那种震撼。据事后相关部门统计,当天阜阳城区一半的人都先后来到大楼,“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天的阜阳城,一点也不夸张。”回忆起当时的景象,巴金山仍是满满自豪。
张杰当时是电料柜组营业员。他回忆,当天从一层到三层,营业大厅的各个柜组到处挤满了顾客,有的柜台被挤得和货架靠在一起,根本无法站住脚或者靠近柜台,“连货柜都被挤倒了好几个”。
由于顾客太多,许多人什么也没有买成,有的人从北门挤进去,又被从西门挤了出来。虽然人多,但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兴奋的表情。据当时的市商业局统计,百货大楼第一天的营业额超过了全阜阳城当天商业销售收入的总和。
打扉纸累得手臂抬不起来
第一天的工作很辛苦,作为营业员,除了招待顾客、介绍商品,张杰等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打扉纸。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熟练打扉纸是商场营业员的一项必备技能,百货大楼刚开业的时候同样如此。在各个柜组和收银台之间,都有一根距离地面约2.5米的铁丝悬空相连,商场的半空中都悬着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丝,打过蜡的铁丝上挂着多个可以移动的木牌,每个木牌上固定着一个铁夹子。铁丝的起点位于一个高高的收银台上方,终点到达各个售货柜台的上方,整个商场内上空铁丝相连,形成一个铁丝“局域网”。
顾客选好商品后,直接将钱款交给营业员,营业员把开好的小票和顾客交的钱用一个铁夹子夹着,挂到铁丝上,用力一甩,“唰”的一声,铁夹像一列小小的火车头,沿着“铁轨”开到收银台的上方。收银员取下票夹,结好账,再将盖过章的发票、找的零钱共同夹在票夹里,手腕一抖,铁夹又呼啸着“飞”到柜组上空。营业员取下收据和零钱,连同商品一起交给顾客,这便是当时顾客在商场购买商品的整个流程,也被称为“打扉纸”。
由于收银台的位置较高,柜组较低,张杰每次都铆足了劲,当天上午8点上班,直到夜晚9点多商场关门,回到家后,张杰感觉整个手臂都酸麻难耐,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稳。
工作很累,但年轻人却很兴奋,除了刚参加工作的新鲜劲,更多的是一种自豪感。巴金山当时位于二楼的钟表柜组,当天他和同事们整整忙了一天。“锃亮的铝合金框架式柜台,带有图案的水磨石地面,天花板上悬挂着花瓣式的大吊灯,还有我们身着统一的米黄色大衣制服。一切都说明,停滞了多年的阜阳商业,从那一天起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难舍的大楼情节
在那个年代,临街的商铺,各种商业小门面,端着铁饭碗的营业员,是常见的商业模式。而百货大楼,无论是全新的商场设施,还是种类齐全的各种商品,抑或耳目一新的经营理念,都给当时的阜阳人带来冲击。从那时起,百货大楼成为上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中期阜阳地标建筑之一,也成为当时阜阳商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时光荏苒,曾经称雄阜阳商界多年的百货大楼,随着商厦、国贸、千百意的相继崛起,渐渐失去了昔日“老大”的地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润发、万达等城市综合体的出现,阜阳商界更是蓬勃发展。作为当时见证了阜阳百货大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巴金山、张杰等人,也由充满朝气的小伙,到了如今的知天命之年。对他们来说,虽然骄傲已成为过往,但当初一座城市万人空巷逛大楼的记忆,已经永存在心头。
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